(三)明代火器

(三)明代火器

明代火器种类较多,“凡数十种”,其中火炮“大小不等,大者发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瞭、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随宜而用,为行军要器”。“然利器不可示人,朝廷亦慎惜之”。宣德五年,明廷宣布:“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嘉靖八年,造佛郎机炮,“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伴随着边患加剧,火器制造规模不断扩大,“正德、嘉靖间造最多”,“又各边自造,自正统十四年四川始”[17]。据碑文所记,该墩台已配备钩头炮、线枪等,足见火器的普遍。火器作为军中利器自有“壮军威”、御敌的功能。但在烽火台上,也有传递信号的作用,烽炮可发出火光、烟雾和强烈的爆炸声,既保证了军情传递的准确性,又加快了传递的速度。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彼有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余人,举放二烽二炮;一千余人,举放三烽三炮;五千余人,举放四烽四炮;一万余人,举放五烽五炮。”[18]在全国范围内,墩台遗址上常见有火铳、大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