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中西文化交流实证
黍和粟 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由西亚栽培的。2003年,北京东胡林遗址出了距今大约10000年的粟和黍,比西亚发现黍的年代提前了3000年左右[13]。这一发现说明粟和黍这两种农作物栽培技术极有可能最早由中国华北人所掌握,并在距今7000年以前传到了西亚。
小麦 最早为西亚两河流域居民所种植,中国发现早期的小麦分布在新疆、西藏和甘青地区,中原地区直到商代早期才作为主要农作物普遍出现。从自西向东发现的早晚趋势上看,应是由西亚经西域传入中国。
骨柄石刃器 是一种用细石片镶嵌在骨柄上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复合型刀具,普遍发现于欧亚草原地带。在我国内蒙赤峰、通辽、乌兰布通包头、鄂尔多斯,甘肃东乡林家、永昌鸳鸯池、朱家寨等地均有发现。这些骨柄石刃器从形制上看与西伯利亚和东欧地区的别无二致。
女俑雕像 欧亚大陆史前考古发现,有一种女性雕像值得关注。这种雕像从欧洲西部的比利牛斯山到东北亚的贝加尔湖广袤的欧亚大陆均有发现。欧洲和中亚地区发现的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物,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也多有发现,不过均为新石器时代遗物。这些雕像以女性为特征,形体肥胖、臀部、乳房、腹部等女性特征夸张,表现的是典型的孕妇形象,因此西方称其为早期的维纳斯,国内一些人称之为丰产女神。
软玉和绿松石 软玉在新石器就已有所发现,商周时期开始大量用玉。产玉的地方很多,但最好的应属新疆和田玉。和田玉在中原商代遗存中就有发现,同时在西方也有所发现。《管子·揆度篇》有载:“禺氏之玉”,《史记·赵世家》记载:“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平阳之西,勾注之南,非王有已……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东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管子》所载禺氏即月氏。《史记》所记勾注山即今山西代县的雁门山,战国以前雁门山一带属月氏和北狄等游牧民族的范围。绿松石大概是伴随软玉而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就有一些绿松石的装饰品。一般的绿松石湖北郧县一带出产(文献记载是从元代开始开采),但质地上乘的纯碧绿绿松石,产地以中亚乌兹别克(撒马尔干附近)、阿富汗和伊朗东北部,特别是伊朗北部的最为著名。公元前三千纪埃及和两河流域,所使用的绿松石就是从伊朗获取。我国发现较早的绿松石制品,多集中在新疆、甘肃和青海。可见,至少在商代葱岭以西的绿松石已经传到中原地区。
青铜器 公元前3500年前后北非和西亚地区陆续进入青铜时代,我国最早的铜器大约出现早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齐家文化的铜器和近年在新疆不断发现的阿凡纳羡沃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类型,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应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从我国早期铜器出土情况来看,新疆的阿凡纳羡沃类型和安德罗诺沃文化类型时间最早数量上也最多,四坝文化次之。北方地区相对于四坝文化稍晚或同步,中原地区最晚。另外,从中国境内出土的早期铜器形制上看,明显带有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特征,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早期铜器带有明显的外来因素。从上述情况看,应该可以描绘出一个铜器传播的线路:欧亚草原——新疆地区——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晚期,卡拉苏克时期米努辛斯克盆地人口急剧增长,文化分布范围也比原来要大,很明显并非是由于当地安德罗诺沃人的繁衍增长所致。人类学研究认为卡拉苏克时期米努辛斯克盆地有很大一部分外来人,他们的体质特征同华北人一致,同时也保留有土著人的特征,说明新来者很快融合到了当地。卡拉苏克铜器群向西,仅在阿勒泰和托木斯克附近有所发现,再向西则仍然是安德罗诺沃形制占统治地位,相反在东部和东南部的贝加尔湖沿岸、蒙古和中国长城地区,却有大量卡拉苏克典型器物发现。这一现象表明他们与东部和东南部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卡拉苏克时期米努辛斯克盆地新来居民与华北人的异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铁器 人类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前已经对铁有所认识,在埃及前王朝时期的墓葬和乌尔王陵里都有发现,中国商代墓葬中也有偶然发现。但那时的铁大多是从自然界中偶然得到的陨铁,或熔炼到铁矿石偶然所得。人工冶铁出现于公元前1400年前后。赫梯人首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一开始这种技术受到王权的控制严禁外传,在一段时间里,铁的产量极少,价格也很昂贵,只能当做贵重的礼品在一些国家宫廷里流传。直到13世纪赫梯王国灭亡,冶铁技术才被广泛传开。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欧洲、西亚和北非地区已经普遍制作和使用铁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人工冶铁在春秋时期,关于铁器起源问题仍存在外来于本土发明之争。近年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新疆的所墩布拉克文化、察吾乎沟文化等已经普遍出现小件铁器进入早期铁器时代,甘青地区人工冶铁要比中原早。从分布早晚趋势上应该说人工冶铁技术源自西方。但到了汉代中原发明了炼钢技术,这种技术后来又反向传到了西方。
琉璃和玻璃 琉璃,亦称之为“料器”“琉璃”“釉砂”或“玻砂”,距今5500年前后出现于古巴比伦和埃及,中国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玻璃最早发现于公元前16世纪的古埃及。公元前4世纪埃出现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发明了吹制工艺。中国汉代以前不见玻璃。《魏书·西域转》“大月氏”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彩玻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即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泽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做。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可见玻璃制造技术是在北魏世祖时才传到我国。
马和马车 马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在亚欧草原地带被驯化,最初只是用于食肉和取马奶。青铜时代首先在游牧人群中用于驾车和骑乘并向外传播。中国中原地区商代早、中期以前遗址和墓葬中未见有马骨,更没有发现马车[14]。商代晚期殷墟中突然出土数十辆马车,有二马和四马拉的两轮马车,车子造型成熟与欧亚草原发现的马车极其相似。学界一般认为这些马车应与欧亚草原文化交流有关。西北地区甘肃的四坝文化遗址中有马骨,但数量较少。近年在伊犁河谷发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类型遗址中均有马骨出现,在一些墓葬中还发现有陪葬的完整马骨,在阿勒泰地区青铜时代岩画上发现有两轮带辐车子。这些发现说明,中原地区最早的马和马车应该是通过西北或北方草原地带传入的。
丝绸 丝绸源于中国,已经成不争的事实。1926年,李济先生在西阴村一处仰韶遗址中发现一枚有人工切割痕迹的半个蚕茧,曾引起轰动。1958年,在良渚文化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批丝、麻制品[15]。1973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出土1件牙雕小盅,上面清楚地刻有蚕纹[16]。另在良渚文化吴江梅堰遗址,出土1件带柄灰陶壶,围绕壶腹下部环绕刻绘有5条清晰的蚕纹,蚕纹与现代家蚕形象基本一致。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养蚕、缫丝和纺织丝绸的历史。至于丝绸何时开始传往西域,有研究认为《穆天子传》所载周天子赠送西王母的礼物中有“锦组百纯,口组三百纯”,锦组应为有花纹的丝织品,纯则为丝织布帛的单位,考古发现这一时期中亚和西亚的许多贵族墓中都发现有丝织品[17]。另外,从收藏在雅典国立美术馆的古希腊时期的《赫格索墓碑》 (前410—前400年),和收藏在卢浮宫的古希腊时期《胜利女神》 (前306或前190年)雕像服饰看,他们都穿着轻薄透明的薄纱,这是一般棉麻布料所不能达到的,应该是源自东方的丝织品。可见,丝绸向西传播的时间远在汉代以前。
琐罗亚斯德教 由琐罗亚斯德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曾流行于古代波斯和中亚地区,被波斯帝国奉为国教,中国称之为祆教和火祆教。中国西北地区的斯基泰人、月氏人和粟特人曾信奉拜火教。考古发现,在新疆分布有一定数量的火葬墓,在塞种人文化遗存中有一类铜灯(或铜盘)也与祆教有关。
上述之外,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物证发现的也越来越多。除此之外还有:石结构祭祀遗址和墓葬、屈肢葬、金属工具和饰品、器物纹样等都不同程度反映出相邻地区或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