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丛书编纂委员会

研究篇

浅谈解放以来甘肃旧石器时代的考古

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火葬墓的类型与分布

略论甘肃仰韶文化的类属和社会性质

一、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类型是仰韶文化在甘肃地区的继续和发展

二、对甘肃仰韶文化社会性质的初步探讨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

一、稷

二、大麻

三、讨论

兰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一、总说

二、雁儿湾的仰韶灰坑

三、白道沟坪的窑场和墓葬

(一)白道沟坪的制陶窑场

(二)白道沟坪的墓葬

(三)白道沟坪零星出土的器物(图版肆,1—9)

十里店新发现的屈肢葬与交肢葬

尕马台发现齐家文化铜镜研究

一、前言

(一)发现概况

(二)研究检视

二、年代考订

三、使用方式

四、装饰艺术

五、用途

六、渊源

七、余论

浅析《周礼》与青铜器研究

(一)关于窖藏或祭祀坑的问题

(二)青铜器功用

(三)青铜器合金

(四)青铜器铭文

略论商周时期青铜卣的起源问题

一、几种主要观点

二、主要观点分析

三、一点新的认识

灵台白草坡西周墓

一、出土器物

二、对“潶伯”等问题的初步认识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湾汉代木椁墓清理简报

一、地理位置

二、墓葬形制

三、出土文物

(一)陶器

(二)铜器

(三)铁器

(四)木器

(五)车马器

(六)琉璃器

(七)钱币

(八)其他

(九)采集品

四、时代及墓主身份推测

五、关于黄湾汉墓群的几点认识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铜奔马命名商榷

一、汉代“天马”的历史涵义

二、武威雷台汉墓主人身份与“天马”殉葬无必然联系

三、“铜奔马”应是“马神——天驷”

敦煌祁家湾西凉建初十一年墓画像题材解析

一、夫妇宴饮题材

二、百戏戏兽题材

三、出行题材

四、结语

(一)延续了河西地区魏晋以来的墓室图像传统

(二)图像题材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十六国时期时代风尚的转变

甘肃古代墓室砖画艺术撷英

一、魏晋十六国时期

二、唐宋西夏时期

三、甘肃古代墓室壁画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河西魏晋墓壁画少数民族形象初探

麦积山石窟“伏羲女娲”图像辨析*

一、第69和169龛基本情况

二、关于两龛之间浮塑图像的研究

三、两龛之间的浮塑交龙图像具有护法的意义

四、两龛年代讨论

五、结语

青海博物馆藏银腰带所嵌连珠包金饰牌人物图像考*

一、银腰饰牌上的武士和西方神祇

二、包金西方神祇人物连珠饰牌银腰带的时代和出土地、制造地

(一)包金西方神祇人物连珠饰牌银腰带的时代

(二)对包金西方神祇人物连珠饰牌银腰带的出土地和制造地的推测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西夏印考释

甘肃省文县鹄衣坝明墓清理所见

墓葬位置和结构

出土物情况

尸体出土情况和检查所见

关于尸体类型

十里店新发现之墩军碑

一、明代边防与甘肃之关系

二、明代东北一带之边堡建筑与甘肃现存者之比较

三、明代兰州卫在西北边防上之重要性

四、明万历十年前后之西北边患与边防

五、明代军火之概述

六、明代军制中之旗

七、明代随军之眷属问题

八、明代军队之给养问题

九、附考

明万历《深沟儿墩碑》考释

一、《深沟儿墩碑》的发现

二、碑文及相关问题考证

(一)明长城与甘肃的边防

(二)墩军人数和家具

(三)明代火器

(四)兵器和器械

(五)墩台的管理与刻碑原因

甘肃彩陶文化与华夏文明起源

一、关于华夏文明的起源为多元一体的主要论述

二、关于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的主要论述

三、甘肃彩陶承载的华夏文明起源因素

(一)甘肃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

(二)甘肃彩陶文化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

(三)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先声

(四)甘肃彩陶刻画符号是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象征

(五)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一、彩陶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二、彩陶文化第一波西向扩展

三、彩陶文化第二波西向扩展

四、5000年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

五、彩陶文化第三波西向扩展

六、彩陶文化第四波西向扩展

七、结语

试论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石器时代交流信息

二、文明进程中的交往

三、典型中西文化交流实证

四、结语

元初陆海丝绸之路比较研究

一、前言

二、“丝绸之路”历时性考察

(一)“丝绸之路”名称之由来

(二)“丝绸之路”的“凿空”及延续

三、元初陆海“丝绸之路”之比较

(一)元初陆海“丝绸之路”的路线

(二)元初中央对陆海“丝绸之路”的运营管理方式比较

(三)元初陆海“丝绸之路”贸易之比较

三、丝绸之路下文明的互动——元初陆海“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当代启示

(一)元初陆海丝绸之路的意义

(二)启示———基于“一路一带”战略构想

四、结论

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分析

一、沉积——多样性文化及其主要成就

(一)相对独立环境下的多种经济类型文化

(二)自成体系且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在纺织业等方面的独特文化成就

二、聚合——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形成

(一)多种经济类型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多样性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政治、经济中心的形成与文化聚合

三、国际交流——丝绸之路及其历史启示

(一)多样性文化的互补性与文化交流

(二)文化交流与中国北方饮食传统的转变

(三)多样性文化与人类的共同进步

斯文·赫定和“丝绸之路复兴”

师从第一位亚洲地理学家

横穿“死亡之海”

发现楼兰

勘测兰新公路路线

论安特生甘青考古及其“中国文化西来说”

一、安特生甘青考古的主要收获

二、安特生与“中国文化西来说”

三、如何评价安特生

盘陀国》女王当是古籍中记载的西王母考

一、检阅汉朝“和亲”西域的背景和公主

二、朅盘陀国女王当是传说中的西王母

三、中西方交流的考古学证明

教学篇

“敦煌学”课程建设与教学

一、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努力扩大敦煌学课程的受益面

二、课程基础建设是本科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深厚的学术背景是精品课程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四、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课程教学中

五、教学改革是推动课程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不竭动力

六、精心打造,不懈进取

论敦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一、建设精品课程要以深厚的积淀为基础

二、建设精品课程要以完善的保障体系为依托

(一)要有充足的经费投入

(二)要有精良的师资队伍

(三)要有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教材

(四)要有给力的学术支撑

(五)要有先进的教学手段

三、建设精品课程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一)注重人格塑造

(二)注重智能开启

(三)注重品质教育

四、建设精品课程要以广泛受益为努力方向

五、建设精品课程要以广泛赞誉为激励

研究、教学与敦煌文化产业

一、敦煌学学术研究

(一)语言文献类

(二)社会经济类

(三)石窟考古类

(四)宗教、文化及美学类

二、敦煌学教学

三、敦煌文化产业

四、几点认识

二十世纪前半期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教学史述评

一、陈垣

二、何乐夫

三、黄文弼

四、冯国瑞

五、阎文儒

六、余论

“丝绸之路学”课程建设与教学

一、“丝绸之路学”教学体系

(一)国外“丝绸之路学”研究状况

(二)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学”课程体系构成

二、“丝绸之路学”教学原则

(一)突出课程的重要性

(二)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

(三)理清内容的基本线索

三、“丝绸之路学”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科研与实地考察

(二)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和学科建设

(三)重视思想性和国际学术交流

“简牍学”课程建设与教学

一、简牍内容与史料价值

(一)军事文书

(二)政治法律文书

(三)典籍文书

(四)其他文书

二、简牍学课程大纲

三、西北师大开设简牍学课程的一些经验

“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建设与教学

一、开设“西北边疆考古通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博物馆陈列与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

一、加强教学内容体系化

二、完善课程设置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四、注重教学实践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