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题材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十六国时期时代风尚的转变

(二)图像题材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十六国时期时代风尚的转变

首先表现在宴饮图像中酒具组合,由汉代传统中的樽、勺、承镟或柙,变成了用曲足方几承樽,方几前置酒瓮的做法,尤其是方几前置酒瓮,令人联想到粟特祆教图像中的酒瓮,酒瓮是汉画宴饮传统图像中从未出现过的器具之一。宴饮中的男女墓主,采用了并列坐同一榻的形式,已不再使用汉代以来墓主夫妇各居一榻相对而坐的形式。第二处变化,是百戏题材,用戏狮图像代替了以往以杂技表演为主要内容的百戏。这种图像式样常常出现在北朝及唐代的佛教图像中。第三处变化是牛车鞍马图像中,出现了系绶带飞鸟和通幔车。系绶带飞鸟的形象,在北朝时期的祆教美术图像中常见,这种鸟通常被视为祆教中的能给人带来好运的吉祥鸟。第四个变化,则是绘画风格的变化。画风变得精细,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绘制的精准,几乎脱离了河西地区魏晋时期绘画线条的简单直接。但在与人物相配置的图像上则仍带有河西传统画法的特点。

同时,最令人关注的,是图像的改变虽然在北魏中期的墓室图像中可看到,但在河西地区,是发生在西凉、北凉时期。从目前发现的图像年代来看,祁家湾墓葬图像早于北魏时期,则图像变化和新配置的产生可能首先发生于河西地区。祁家湾M369的图像,兼具了汉代墓室图像的传统和北朝墓室图像的二方面因素,在这幅图像中,汉代图像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北朝时期流行的因素和祆教美术的因素。

从河西发现的大量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图像来看,汉代墓室绘画传统在河西地区一直保持到了西晋—前凉时期,在前秦政权(386年)进入河西之时开始发生转变。高台博物馆收藏有前秦建元十四年画像砖,从图像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即可看到与西晋—前凉之前的所保持的汉代绘画传统所不同的表现特点,而到西凉时期,墓室中增加了更多的外来美术因素,如北魏时期的曲足方几置酒樽的做法,祆教美术中的吉祥鸟的出现,以及酒瓮图像,再如戏狮这样的多见于佛教造像中的题材等。

综上所述,敦煌祁家湾M369的图像,正反映了墓室图像从汉代传统开始向北朝转变状态上所具有的过渡式样。

图版:

图1 祁家湾M369画像

图2 敦煌佛爷庙湾西晋M1宴饮图

图3 嘉峪关M6女墓主宴饮

图4 嘉峪关M7宴饮图

图5 敦煌佛爷庙湾M39女墓主

图6 丁家闸五号墓宴饮图

图7 天水隋代石棺床编号9图

图8 大同北魏智家堡夫妇宴饮图

图9 河南偃师东汉朱村墓宴饮图

图10 大同沙岭北魏墓葬中的夫妇并坐图

图11 北齐徐显秀墓宴饮图

图12 东汉胡人戏兽图

图13 胡人戏狮图(左:华亭南川造像 中:华亭南川造像 右:泾川南石窟寺碑额)

图14 大同北魏胡人戏狮石灯

图15 高台西晋元康元年木板画

图16 玉门官庄出土出行图纸画

图17 高台博物馆藏十六国木板画

图18 大同北魏智家堡石椁通幔牛车

图19 山东益都北齐石室交谈图中吉祥鸟

图20 北朝佛教造像中的牛车鞍马图(左:北魏曹望喜造像碑 右:西魏孟氏造像碑)

【注释】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5、13、45页。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45页,图版41。

[3]甘肃省文物局编:《甘肃文物菁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09页,图版225。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2—13页。

[5]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发现隋唐屏风石棺床墓》,《考古》1992年第1期。

[6]王银田、刘俊喜:《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文物》2001年第7期,第45页,图10。

[7]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编:《洛阳古代墓葬壁画》(上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45页,图4。

[8]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0期,第13、19页,图19、40。

[9]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北齐徐显秀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85页,图版15。

[10]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6·河南汉画像石》,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33页,图161。

[11]张宝玺编著:《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11页,图128。

[12]张宝玺编著:《甘肃佛教石刻造像》,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图110。

[13]山西博物院展厅展出。

[1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官庄魏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

[15]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8·石刻线画》,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82页,图119。

[16]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8·石刻线画》,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30页,图39—42。

[17]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石全集8·石刻线画》,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96页,图123。

[18]姜伯勤:《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