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台的管理与刻碑原因
因传递军情至为重要,明朝对墩台的管理十分严格。烽子、燧卒不得擅离职守、贻误军情,而且赏罚严明。成化二年法令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须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毋致损坏,有误军情声息。……违者处以军法。”[21]“敢有下墩回家及虽近墩而不在墩者,无贼至,捆打一百,割两耳;有警,军法示众,该管官捆打、穿耳、连坐”,“什物军器,欠缺一件者,墩军捆打一百,割耳,仍罚月粮置办,该管官连坐捆打”,“什物军器,虽不欠缺而不如法者,墩军捆打四十,扣月粮改置,该管官以分数论罪,治以军法”[22]。
但屯戍生活十分艰苦。“国初,徙腹里军民以充边卫,厥后战殁流移,营伍日耗。于是勾取解发以继之。夫以数百千万里之外,驱丁男以徙塞下,离去乡井,居止不习,重之以科罚之扰,笞辱之苦,又多置之墩空瞭哨,恒见其十死八九矣。虽有存,焉能挽强执锐、周旋锋镝哉”[23]。“在边军士,多有衣不遮体,食不充口,瘦损尪羸,形容枯槁。总兵等官,略不介意”[24]。“役之苦者莫甚于军,则乐逃者亦莫甚于军”[25]。明中后期,军纪“废坏”,军士“希图脱伍”,驻边士兵缺额现象极为严重,“各营堡军丁马匹时有逃亡倒失,每年为数不齐”,兵器、器械常被丢失或损坏。赵俪生先生认为将军士名字、武器、器械和家具等刻于石碑上的原因,是防止士兵逃跑和器物短缺,“凭石点验,以作考核”,加强军事管理。赵先生的见解无疑是有道理的。但长城沿线的墩台数量极多,星罗棋布,“墩之相去,惟以视见听闻为准,不相间断”。明代管理墩台的方法远不止是“凭石点验”一种,史料中经常提到用“造册”的办法来管理墩台。刻碑是很严肃的事情,墩台新筑,刻石记事,也是可能的。此碑为研究明代边防、墩台驻军规模、武器配备和设施等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原刊于《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
【注释】
[1]赵俪生:《释万历墩军台》,《赵俪生文集(第2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98—501页。另有《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侯丕勋:《历代经略西北边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等文章全文收录此碑碑文。何乐夫曾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工作,1935年参加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的勘察合编:《南北响堂及其附近石刻目录》;1933—1935年,参加对关中地区古代遗址的调查,参与发掘宝鸡斗鸡台周代墓地,著:《石刻唐太极宫暨府寺坊市残图大明宫残图兴庆宫图之研究》。1954年主持甘肃兰州上西园明彭泽墓的发掘,1958年出任甘肃省博物馆馆长。
[2]《明史》卷91《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35页。
[3]田澍:《明代甘肃镇边境保障体系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3期。
[4]魏焕:《皇明九边考》卷1《镇戎通考》,《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55页。
[5]《明史》卷91《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36页。
[6]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7《守哨篇》,《中国兵书集成(18)》,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95年,第578—579页。
[7]《明经世文编》卷61《余肃敏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87页。
[8]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卷6《车步骑解》,《中国兵书集成(19)》,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94年,第692页。
[9]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0页。
[10]《开原县志》卷7《中国方志丛书(27)》,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第732—733页。
[11]《明宪宗实录》卷37,上海:上海古籍社,1983年,第730页。
[12]《明经世文编》卷61《余肃敏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89页。
[13]《明经世文编》卷166《史督抚奏议》,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9页。
[14]《明史》卷92《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58页。
[15]《明史》卷79《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25页。
[16]魏焕:《皇明九边考》卷1《镇戎通考》,《中国西北文献丛书(79)》,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65页。
[17]《明史》卷92《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64—2265页。
[18]《明宪宗实录》卷34,上海:上海古籍社,1983年,第680—681页。
[19]《明经世文编》卷166《史督抚奏议》,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9页。
[20]《太白阴经》卷5《烽燧台篇》,文渊阁《四库全书(726)》,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98页。
[21]转引自罗哲文:《长城》,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5—66页。
[22]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7《守哨篇》,《中国兵书集成(18)》,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95年,第583—584页。
[23]魏焕:《皇明九边考》卷1《镇戎通考》,《中国西北文献丛书(79)》,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第65页。
[24]《明经世文编》卷62《马端肃公奏疏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09—510页。
[2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宁庐安》,《四部丛刊》,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