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原名《周官》,是西汉景帝、武帝年间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原书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其中冬官已经遗失,汉儒取《考工记》补其阙。至王莽时,《周官》被列入学官,改名《周礼》。东汉时期,经学大师郑玄为其作注,《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

但是关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代学者颇有争论。西汉刘歆首倡周公说,现在相信此说的人寥寥无几;南宋胡安国认为是刘歆作《周礼》,清末的康有为更加坚定此说;如今大多数研究周礼的学者发现作者很难考证,已经不把注意力放在作者上了,倒是关注它的成书年代。钱穆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晚世,而郭沫若主张周末人作《周礼》,杨向奎断定是战国时的法家著作,彭林论定该书成于汉初等等,不可一一举出。大概一共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六种说法。现在学者多数比较认可战国说。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书中对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冬官掌营建。《周礼》记载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治国策略、邦交礼仪军事制度、刑罚举措、土木建设等等。既有官制所属及人员建制,也有分工安排。可谓是一部古代社会生活画卷,包罗万象。本文试图从庞大的内容中抽取若干细小部分,旨在说明《周礼》与青铜器研究的关系。青铜器研究包括很多方面,有形制、纹饰、铭文、铸造、组合关系等。本文主要从青铜器的典型个案研究角度来说明《周礼》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它在研究青铜器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