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文化第一波西向扩展
2025年10月14日
二、彩陶文化第一波西向扩展
以彩陶为代表的农业文化的第一波西向扩展,始于约3500BC稍前的仰韶文化泉护类型晚期,盛于约3500BC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形成以后,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南北分道扬镳的趋势。

图1 “彩陶之路”示意图
北道:泉护类型晚期和石岭下类型遗存西北向抵青海东部的民和、互助、循化,以及甘肃古浪一带,以民和胡李家遗存[16]、阳洼坡遗存[17]为代表。彩陶除占据主体的黑彩外还出现个别红或赭彩,有的施红色或橙黄色陶衣;图案除弧边三角、圆点勾叶、弧线外,还多见网格纹和成组线条,以带锯齿或不带锯齿的大“X”形图案颇具特色;基本题材、构图方式与前虽未大变,但趋于繁复细致,同石岭下类型已很接近(图2,1—4)。
南道:泉护类型晚期和石岭下类型遗存西南向到达白龙江和岷江上游地区,见于四川西北部茂县波西[18]、营盘山[19]和汶川姜维城[20]等遗址。彩陶主要为弧线三角纹、平行线纹等黑彩(图2,5)。
无论是北道还是南道,这时的彩陶风格都已经与关中出现一定差异,其繁缛趋势和关中东部的简化衰落形成鲜明对照。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此时中原核心区(晋南豫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正趋于没落,已经难以向周围施加强力影响,仰韶文化的统一性大为削弱;二是青海、四川与中原相距遥远,难以保持持续性交流;三是当地可能存在从事狩猎、采集经济的“中石器时代”文化,这些土著文化因素会部分融合于彩陶文化中,促使其发生变异[21]。

图2 彩陶第一波西向扩展
1、3、4.胡李家(H14:2、T1②:1、采:4) 2.阳洼坡 5.波西(G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