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中国北方饮食传统的转变

(二)文化交流与中国北方饮食传统的转变

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使西方世界获得了丝绸等中国产品及其相关技术,同时也使中国从西方世界获得了国际政治关系因素以外的巨大利益。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不仅引进了葡萄、苜蓿、安石榴、胡萝卜等西方作物,而且可能逐渐影响到古代居民的饮食结构。同时,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旱作农业传统的重大变化似乎也开始发生于这一时期。秦汉以前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以粟为主,而粟等旱地作物春种秋收,通常可能是一年一季。农作物生长季节的无差异性不仅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明显存在着抗击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局限性。但是,当小麦在中国普遍种植以后,情况明显就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旱地作物种类的简单增加,最重要的还在于作物栽培季节方面所引起的变化。几乎整个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都可适应冬小麦的栽培,秋种夏收。显然,在生长周期方面,小麦便与夏种秋收的传统作物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性。这样,在施肥及灌溉条件许可时,就有可能导致黄河流域的作物栽培由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季。即便是一年一季,也会因小麦与其他作物的生长周期差异而使旱地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如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曾“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25]。不过,小麦较粟类似相对喜水,它的大面积种植还需要水利、栽培、加工技术乃至食用方法的全面支持。也许正因为如此,尽管小麦可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补充性的旱地作物,然麦粟并重或以麦代粟成为主导性作物种类则可能是两汉以来的事情,或与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饮食结构的某些变化有关。在西亚和埃及等小麦传统种植区,除栽培技术外用于谷物及食品加工的磨坊和面包业也同样获得优先发展[26]。至于这些技术方法是否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影响到中国,尚需进一步探讨。但比较明显的是,西汉以来胡饼、烧饼等食品种类在中国的日益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小麦的加工食用方法更加丰富多样[27]。在小麦拥有特殊生长周期的基础上,可能由于栽培灌溉技术,以及加工食用方法的全面进步,小麦的优秀品质才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就有可能促进小麦在中国的大面积种植,逐渐导致粟在旱地作物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从而推动了中国饮食结构及旱地作物传统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