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内容的基本线索

(三)理清内容的基本线索

“丝绸之路学”课程内容基本上分为三大块,每一块的线索都是课堂讲授的基本内容。

1.“丝绸之路”路线的出现、开通及变迁

人们对“丝绸之路”路线的认识及概念的使用有一个逐渐放大即泛化的过程。依李希霍芬本意,丝绸之路开通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结果,张骞的作用在于一次成功走通了这条古道。紧接着,德国东方学家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将这条路线延伸至更遥远的叙利亚。经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国外汉学家及来中国西北的探险家的渲染,李希霍芬和赫尔曼的说法得以广泛传播。但今天的研究成果表明,“丝绸之路”形成史的基本线索是:在公元前4世纪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丝绸之路的终点则延伸至罗马甚至更远,向东则到了日本奈良。路道也不仅仅一条,而是在主干线之外有了分支:草原之路、海上之路、唐蕃古道等。两汉及隋和唐前期,在强大王朝的威力震慑下,丝绸之路是畅通的。但在魏晋南北朝及唐后期,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被阻隔,出现了一系列的支道。进而在15世纪后,海上交通逐渐取代了路上交通。可以看出,今天人们对“丝绸之路”概念的认识除了沿袭李希霍芬所起的经典名称外,其余的基本要素都已经改变。

2.“丝绸之路文化”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丝绸之路文化内容丰富,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复杂。但有一个基本线索,即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为丝绸之路民族所留。从纵的方面看,随着中原王朝及各民族势力的消长,各民族在丝绸之路的出现颇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味道。每一个丝路民族都留下了自己的文化痕迹,并对周边及后起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由此就出现了突厥文明、回鹘文明、吐火罗文明、希腊文明、吐鲁番文明、印度文明、大秦文明、波斯文明、贵霜文明等。从横的方面看,即中国丝绸、茶叶等物品及四大发明等技术的外传和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地文明的内传。由此在“丝绸之路”之外又有了香料之路、玉石之路、白银之路、珠宝之路、琉璃之路等名称。由于“丝绸之路文化”是围绕丝绸之路而展开研究的各个专题,牵涉面非常广泛,并涉及敦煌学、简牍学、蒙古学、西夏学、藏学、中亚学、汉学等众多学科。因此,“丝绸之路文化”不归属任何一门单一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基于这一学科特点,在“丝绸之路学”的众多成果中难见通览性的研究成果亦属必然。

3.“丝绸之路学史”的出现及内容演变

“丝绸之路学”概念何时出现,目前难以确定。笔者初步查阅得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丝绸之路学”或“丝路学”这一概念已经在国内学术界大面积使用。但是,直至80年代末期,以“丝绸之路学”为题的论文少之又少。《丝绸之路文献叙录》收集20世纪初期至1986年近九十年间国内学者的764篇论文,但没有一篇以“丝绸之路学”或“丝路学”为题。直到1997年,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刊登侯灿、李正宇、齐陈骏等撰写的三篇讨论“丝绸之路学”的专文,“丝绸之路学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也于同年召开,这才意味着中国学术界对“丝绸之路学”的正式认可。但“丝绸之路学史”当与“丝绸之路”概念同时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时至新世纪初至,学术界“百年回顾”潮骤起,与“丝绸之路学”密切相关的有《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敦煌学百年回顾、中西交通史百年回顾等。这些回顾文章既是“丝绸之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丝绸之路学史”基本线索的总结提供了良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