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由于目前在西北边疆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在新疆还没有发现确切的石器时代遗存,现有的资料存在较大的争论,而且夏商周的活动范围也没有达到青海、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不同地域的发展存在着不同步的现象,所以将总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部分,没有完全按照我国朝代的更替来分期。

旧石器时代部分,主要介绍甘肃境内刘家岔、楼房子地点和晚期智人化石、宁夏水洞沟、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青海省的旧石器地点以及学术界对新疆境内资料的看法等。新石器时代部分内容较多,着重讲授时间上相当于中原的磁山、裴李岗和老官台的新石器早期遗存;仰韶文化的遗存也很丰富,主要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并且向西达到青海东部,以大地湾遗址为代表的灿烂文化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是西北著名的考古遗存,发现较早,发掘较多,研究比较深入,应当重点讲授;尤其是讲授它们的发现和研究状况、类型的划分和特征、原始艺术、信仰和风俗、社会形态和族属等,对于学术界存在的争论也客观地介绍,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青铜时代部分比较复杂,一部分是甘肃东部礼县大堡子山、马家塬等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曾经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录。第二部分是辛店、寺洼、沙井、卡约、四坝等文化,还包括新疆境内新近命名的焉不拉克文化、察吾呼沟口文化、扎滚鲁克文化等,这些要按照一般的考古学文化加以讲述[1]。第三部分基本上是根据新疆的地理范围划分出来的,如罗布泊、和田、天山中部山谷、吐鲁番盆地、焉耆盆地、伊犁河谷、帕米尔高原,主要介绍其中的发掘收获、研究状况以及不同的学术观点。

铁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有一个交叉的时期,这就是战国。在不同的教材、论著中,战国时期的归属也不一致。该课程依据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做法,将战国划归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就只是包括秦汉至元明这一阶段。秦汉部分主要讲述墓葬、遗址、遗物等;魏晋南北朝部分在介绍新疆境内的内容时,还是按照地理分为吐鲁番盆地、帕米尔高原、焉耆盆地、和田、克里雅河流域、罗布泊地区等。匈奴是影响较大、分布较广的古代民族,所以将它的遗存单独列为一部分。西北边疆遗留的岩画较多,该课程安排作为独立的一节。

隋唐部分除了讲述敦煌、固原、都兰、阿斯塔那的墓葬外,还介绍在全国影响很大的佛教地宫遗物。由于城市遗址很多,教学内容也包括雅尔湖、高昌、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锁阳城址等。宋金墓葬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基本一致,西夏陵墓是西北的特色所在,需要特别强调。宋元明的内容还有西夏窑址、西夏佛教遗存、黑城遗址、白塔寺遗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