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教学中,要特别说明“边疆”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随着历代疆域的变化,“边疆”和“内地”的范围都经历着变动[2]。西北边疆考古所关注的地理范畴,因不同历史时期而有所差异。中国西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古代民族活动的舞台。在西北边疆地区,探讨文化的族属(即文化的创造者)往往是最重要的事项。例如青海都兰吐蕃墓葬中面饰图样的判断、石堆墓和岩画的族属、甘青地区仰韶晚期和马家窑文化的人们逐步南下问题等,都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上,要全面介绍西北边疆考古发现和研究状况,同时与东北、北方、西南边疆的考古工作展开比较,寻找西北边疆考古的特点,价值和地位;注重于中原的文化关系探索,注意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突出西北在中国考古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般认为,西北边疆地区是汉文化、中亚文化、西方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印度文化的交汇地区。但也有人认为西北边疆处于连接东亚文明、南亚文明、中亚文明、西亚文明和欧洲文明的重要位置上。在古代,许多外来宗教如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东传,到达这一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多种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在这里碰撞、交融,既有东渐,也有西传。

讲到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自然会提到中国文化对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影响。但是有一点也不能够回避,这就是曾经有过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安特生当年在研究甘青考古资料时,就曾经倾向李希霍芬的中国文化起源于新疆的假说,认定中华民族是从新疆迁入黄河流域的,新疆是中国人种和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安特生进一步推断新疆远古文化是在欧洲和西亚文化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法国学者步日耶在研究水洞沟遗址的石器时,认为水洞沟尖状器可分为两种,即莫斯特式的尖状器和舍德百恒式尖状器;前者与欧洲莫斯特文化的尖状器式样相似,后来在欧洲属奥瑞纳文化早期的遗物,因而他认为水洞沟石器的时代介于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之间。

直到在中原地区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遗址以后,纯粹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例如马家窑文化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向西发展的。西北边疆大量地接受着中原文化,并且最终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学者也发现,水洞沟文化具有我国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般特征,但是它更具有独特的、与华北诸多旧石器晚期文化不同的特点。水洞沟文化中的一些代表性的工具,无论器形或加工方法都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技术传统相同或相近。有人认为,在新疆的史前时期,欧洲人种的东进规模与数量要远远超过蒙古人种西进的规模和数量,但欧洲人种的东进势头却始终没有超出新疆东部地区。还有学者推测,在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甚至更早,地中海支系的一支居民越过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缘不断移植到新疆境内,直至罗布泊地区;历史上具有谜一样色彩的古楼兰国的建立,想必与这样的种族迁徙背景有联系。

文化交流从来都是相互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回避这一类“敏感问题”。应当引导学生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尊重客观的考古资料,进行理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