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概况
2025年10月14日
(一)发现概况
尕马台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拉乙亥乡昂索村之南0.5公里,地处黄河南岸第二台地,北距黄河约1公里,高出黄河现水面约60米,台地平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1977年7—9月,为配合龙羊峡水电站建设工程,由青海省文化局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举办的“龙羊峡工程亦工亦农考古短训班”主要对尕马台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626平方米。发掘结果显示,尕马台遗址是一处以马家窑文化为主体的居住址,后被齐家文化墓葬打破。尕马台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44座,1座瓮棺葬,43座竖穴土坑墓,墓葬排列无明显规律,但较为整齐有序,埋葬习俗相同,随葬品文化特征相同,应为同一氏族的公共墓地,对于研究齐家文化丧葬习俗、思想宗教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1]。
M25为竖穴土坑墓,平面为长方形,长223、宽90、深110厘米。填土可以分层,上部分为黄沙土,下部分为黑黄色土质。葬者为单人俯身直肢葬,男性。随葬品较为丰富,也是尕马台墓地随葬品最多的墓葬,其中陶器2件、海贝11件、骨珠583件、绿松石珠16件、铜泡2件、铜镜1件(图1)[2]。其中铜镜为“七角星纹”铜镜(M25:6),镜面为圆形,直径9、厚0.25厘米[3],重109克,镜面平滑,背面有钮,镜背饰七角形图案。在镜的边缘钻有两个小孔,两孔之间有一道凹形细绳纹的痕迹,在清理时发现有木质镜柄,镜柄是通过镜缘的双孔用细绳捆绑固定使用(图2)。

图1 尕马台M25平剖面图
1.陶罐 2.研磨器 3.石块 4.铜泡 5.绿松石 6.海贝(采自《贵南尕马台》,第104页,图八六;铜镜未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