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麦积山石窟169、69龛间浮塑交龙图像,是麦积山唯一所见的以交龙形式来表现佛教三千大千世界中护持佛法的“龙”形象。以往有些研究者多将其误读为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图像。在文献和考古资料中的“伏羲女娲”,其图像多为“人首蛇(龙)身,交尾状”,而麦积山石窟处在“伏羲女娲”的故乡天水,自然会使热衷于“伏羲女娲”研究者轻易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也就难免疏于对洞窟中图像本身的详细辨识,从而更加忽视交龙图像在石窟造像中的佛教意义和其特殊的佛教石窟艺术的内涵。退一步讲,即使交龙图像真如有人所说的“手执矩或规”,并且是“人首蛇身,作交尾状”,在石窟造像中,即使是应用了汉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但其题材也应是佛教的,故“伏羲女娲”像,不可能塑在佛教石窟中护法的位置上。
原刊于《华夏考古》2006年第6期
【注释】
[1]中央文化部勘察团:《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2-6期。
[2]李西民:《伏羲文化与麦积山小议》,霍想有主编:《伏羲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51—157页。
[3]刘大有:《麦积山伏羲女娲浮塑:皇颂》,天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水文史资料(第10辑)》,2002年,第241—242页。
[4]刘惠萍:《麦积山石窟伏羲女娲塑像试释》,郑炳林、花平宁主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9—414页。
[5]金维诺:《麦积山石窟的兴建及其艺术成就》,《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6]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北京,日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98年,第291页。
[7]张锦秀编撰:《麦积山石窟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8]郑国穆:《麦积山第76窟考察》,《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3期。
[9]杨俐慧:《女娲溯源——女娲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7页。
[10]闻一多:《伏羲考》,《闻一多全集(一)·神话与诗》,台北:里仁书局,1993年,第17页。
[11]《佛光大辞典》“龙”词条,电子版《佛光大辞典》录入。
[12]《大正藏》第24册,第0900页。
[13]《大正藏》第9册,第0002页。
[14]《大正藏》第34册,第0024页。
[15]《大正藏》第9册,第0012页。
[16]《大正藏》第54册,第1078页。
[17]《大正藏》第53册,第0239页。
[18]《大正藏》第3册,第0463页。
[19]《大正藏》第3册,第00625页。
[20]参考《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孔有生:《云冈石窟白描资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图112,113,114。
[21]龙门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北京,日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图159。
[22]塚本善隆著,林保尧、颜娟英译:《龙门石窟——北魏佛教研究》,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5年,第112页。
[23]以上数例造像见: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图版100b,《中国佛佛教雕刻史论·本文编》第237页插图8、9以及图版131a,日本:吉川弘文馆,1995年。
[24]八木春生:《北魏時代後期の仏(道)教造像見らねゐ漢民族の传統图像について》,《中国佛教美術と漢民族化—北魏時代後期をとして》,法藏馆,2004年。
[25]梅林:《仰模神影,仿佛真容——云冈鹿野苑石窟揭密》,《艺术史研究(第四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6—287页。
[26]胡同庆:《敦煌石窟中的龙图象》,《敦煌研究》1988年第1期。
[27]参考《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孔有生:《云冈石窟白描资料》,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图112,113,114。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84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钱国祥:《北魏洛阳永宁寺塑像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29]八木春生:《中国佛教美術と漢民族化—北魏時代後期をとして》,法藏馆,2004年,第73页。
[30]Osvald Siren,“CHINESE SCULPTURE”vol.II,london,1925,P1.128.
[31]八木春生:《中国佛教美術と漢民族化——北魏時代後期をとして》,法藏馆,2004年,第77页。
[32]魏文斌:《麦积山初期石窟调查与研究》,待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