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龛年代讨论

四、两龛年代讨论

第169与69龛为平拱敞口双龛,两龛间浮塑有交龙龛饰的龛楣,系整体布局塑作而成,虽然两龛内造像题材不同,但造像风格总体上是一致的,应该是同时开窟造像的,其时代也应一样。

最早的中央文化部勘察团认为是北魏早期造窟,疑造像经西魏重修。随后,李西民文中笼统地将年代定在北朝早期,并说造像是北魏早中期的作品。金维诺先生认为第169、69龛与76、93、74、78等窟龛最早可能开凿于后秦至西秦统治这一地区的期间,但是经过后代一再重修,造像与壁画都不同程度地杂有晚期因素。

我们基于对169、69两龛的详细考察和研究,对比国内其他石窟的造像风格和样式,从佛像及菩萨的面相和衣饰风格上看,认为其年代大致在北魏太和年晚期,具体年代在迁都以后至宣武帝景明以前的时段,即494—500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反映出服饰的变化,在石窟造像的造型中体现得很明显。《魏书》记载:“太和八年,帝始服衮冕。”“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由于在推行“褒衣博带”汉式服装中,受到各种守旧势力的抵抗,直到迁都洛阳以后的太和十八年年底,才彻底地得到落实。所以,在484—494年的十多年间,造像的形象,以及服饰,或兼具两种风格。在麦积山,这种变革从太和时期的洞窟开始直到6世纪初才完成[32]。在169、69双龛中,佛、菩萨的造像风格正反映出这种情形。

69龛主佛着圆领通肩袈裟,是早期的印度式佛衣。两胁侍菩萨,肩搭大披帛并略翘起,披帛绕臂于胸腹下交叉,下穿厚长裙,是汉式的繁缛华贵的服装风格。这是麦积山这一时期出现的新样式。佛和菩萨的面容略显圆润,眼眉细长,嘴唇小巧,惟鼻梁稍高,还残留些许少数民族的面相遗风。169龛主尊交脚弥勒菩萨及左胁侍菩萨,面相似不同于纯粹的汉式风格的造像。主尊菩萨,头戴三珠花冠,宝缯下垂,长发披肩,上身坦露,颈戴项圈,下穿轻薄长裙,两腿相交,坐束帛座上。与麦积山早期的如74、78窟的交脚菩萨相同,延续了早期的风格。左胁侍菩萨,左肩斜披络腋,络腋边缘折叠刻折带纹,披巾绕臂、腕飘扬,披巾端部也分叉成燕尾状。这些都是延续了早期洞窟菩萨的做法。总之两龛中,169龛更多地保留了麦积山早期的作风,而69龛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因素,两个同时开凿的龛,正处于早晚两种风格的碰撞与变化中,这正是麦积山这一时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