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十六国时期

一、魏晋十六国时期

敦煌、酒泉、嘉峪关、高台是发现魏晋画像砖墓比较集中的地区,敦煌新店台、佛爷庙湾和祁家湾墓群[1]、酒泉和嘉峪关新城墓群[2]、高台骆驼城和许三湾墓群等是主要发现地。墓葬一般有高大的照墙,照墙上有雕绘图案。壁画从形式上看分为通壁绘制和小砖的一砖一画两种。前者以酒泉丁家闸5号墓为代表[3],规模宏大;后者是魏晋壁画墓的主要形式,不仅数量多,内容也较为丰富,一般一砖一画或数砖表现一个内容,但整个壁面的内容多反映相同的主题。同时,小砖又分为彩绘、模印、雕凿等形式。有的在砖上浅浮雕出人物及动物形象,并涂以白底,再用黑色或黄色线描衣纹或动物身上的肢体、毛发纹路;或直接在砖上以墨笔勾描形象,画面简洁,用笔流畅、粗放。河西的魏晋墓葬以绘画或雕刻的形式模仿、展示了民众生前的丰富现实生活及死后对天堂的美好憧憬,以及对神灵的崇拜。这是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绘画艺术的两大主题。

神兽祥瑞图中常见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神、天禄、受福、飞鱼、神马、仁鹿、神羊、麒麟、方相、凤鸟、羽人等。它们的大量出现说明了河西地区承袭汉文化的事实。还有一些现已不可考的怪兽,如舍利、天禄等,或许与民间传说有关。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37号西晋墓出土“神羊”图画像砖,“神羊”当为古人以“羊”取吉祥如意之寓意。同一墓葬出土“神荼郁垒”图画像砖(图1),这类画像砖一般装饰于墓室壁面的拐角或斗拱顶端、墓门上方的照壁底部或象征门的地方,仅表现正面面部。神荼、郁垒为门神之滥觞,《山海经》中记载其为统领万鬼之二神人,对于恶毒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后来以二人为门神,画于门户上。王充《论衡·订鬼》及《类书》中均有记载,并成为门神之肇始。墓葬中,经常出现在墓门上方,同样具有镇邪防疫的作用。2001年高台骆驼城西南苦水口1号魏晋墓出土羽人神兽图画像砖[4],此神兽似为天禄,又称天鹿,是可载人升仙的神兽(图2),墓葬中出现此神兽表明墓主人对死后升仙的希冀。大量神兽祥瑞图在墓葬中出现,表明人们期盼升天后得到保佑的心理。

图1 疑褫庇衾萦图画像砖 时代:西晋;出土于甘肃敦煌佛爷庙湾37号墓

图2 羽人神兽图画像砖 时代:魏晋;出土于甘肃高台县骆驼城西南苦水口1号魏晋墓

可能是与佛教传播有关的题材,如莲花、白象等在河西魏晋墓中也有发现。河西走廊是佛教东布的必经通道。早在西晋时期,世居敦煌的月支人竺法护就游历西域,取得佛经,从敦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并在敦煌建寺延学,对佛教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敦煌菩萨”。莲花图案是佛教中常见的花纹。有的佛、菩萨脚踩莲花,有时莲花被作为供养之物,或被画刻在佛的头光中,象征净土。有时莲花也被作为佛诞生时的瑞应之一,“七步生莲”是佛传的重要情节。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二《欲生时三十二瑞品第五》曰:“菩萨临产之时,先现瑞应三十有二。……二者,陆地生青莲,莲花大如车轮。”[5]1995年敦煌佛爷庙湾出土三件莲花藻井砖(图3),其中第39号墓的砖画面正中绘莲蓬,对称外延出八瓣莲叶。莲瓣尖端外围空隙处绘有凫、鱼等,象征莲池。藻井莲花色彩艳丽,画像砖底涂黑色,莲瓣红白相间,凫、鱼墨线勾勒轮廓,内中施红白两彩,整个效果对比强烈[6]。莲花画像砖作为藻井砖,起到了装饰墓室的效果。

图3 莲花图画像砖 时代:西晋;出土于甘肃敦煌佛爷庙湾第39号墓

模仿、反映世俗生活是画像砖表现的另一大主题,也是持久不衰的题材。与神禽祥瑞图案或天界画面不同,世俗生活展现的是人们容易理解和熟悉的现实社会存在的景象,没有令人生畏的神秘感。它包含了农牧生产、日常生活、军事活动、庄园经济、文化交流等。农业生产,有犁地、耙地、播种、打场、扬场、采桑等。狩猎图以表现猎人张弓涉猎、众人围猎为主。牧人、马群、牛群、羊群、飞鸟等是畜牧题材的主要内容。日常生活以家居内容为主,宴饮、庖厨、宰割、晾衣、游戏、妇人装扮、仕女等是较为常见的画面。车马出行图中牛车、马车不仅使人们了解到魏晋时期交通工具的情况,同时也是判定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资料。河西地区墓葬主人多为当地大族豪绅及郡县官吏。新城1号墓出土画像砖,图中榜题标明了墓主人身份,“段清”为墓主人的名,“幼絜”或是字。《晋书》载段氏“世为西土著姓”,可知此墓的主人是河西的世家大族。坞堡既为居住地,又具有军事防御作用。“坞”的画面展现了世族庄园经济和庄园建筑,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政治与经济实力。

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是另一重要题材,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伯牙抚琴、李广射虎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东王公、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著名的神,《山海经》记载了早期西王母的神话,它是半人半兽的形象。《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已成为富贵的妇人形象。汉晋画像砖中西王母多以贵妇人形象出现。伏羲女娲为汉魏时期流行的神话传说,是河西魏晋墓葬中常见的题材,有的画于墓砖上,有的绘于棺上。伯牙抚琴、子期听琴相传为春秋“知音”的故事,记载见于《列子·汤问》和《淮南子·说山训》等,魏晋时期十分流行这一故事的艺术创作;河西墓葬中出现这一题材,表明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崇尚汉文化的氛围。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出土的伯牙抚琴与子期听琴画像砖有四组七件。其中一组出于第37号墓(图4),镶嵌于墓门照壁上方第8层,分别位于两端,画于两块砖上。李广善射的故事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敦煌佛爷庙湾1995年出土“李广”骑马射虎的画像砖(图5)。

图4 伯牙抚琴画像砖 时代:西晋;出土于甘肃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

图5 “李广”射虎画像砖时代:魏晋;出土于甘肃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