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文化与人类的共同进步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不同族群的人们常常都会在不同环境及不同传统背景下分别创造出一些非常独特的发明或文化成就。而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往往会突破民族或国家的界限,无论具体方式如何,一般都能够在相互作用及先进文化因素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共同获得加速度的发展。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与互补性。进而,由于东、西方多样性的文化差异与互补特点长期存在,丝绸之路便成为颇有影响的古代国际文化交流路线,甚至被视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象征。历史从这里开始,但不会就此结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整个人类社会进步方面的关系,也应是丝绸之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的今天,如果只注重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则似显得过于片面,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意义至少不亚于生物多样性。而且,维护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民族的创造性,有利于国际交流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尽管人们已经在世界范围开始注意保护民族文化,但相关方面的努力似乎还远远不够。通过对丝绸之路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历史的、发展的和全球的观点充分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注意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借鉴既往的历史经验,寻求更好的文化交流理念与方式,有效地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赋予丝绸之路新的更加美好的涵义。
本文以《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分析——多样性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为题原刊于《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注释】
[1]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
[2]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考古》,《考古》1997年第9期。
[3]袁家荣:《道县玉蟾岩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00—201页。
[4]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
[5]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1982年第2期。
[6]黄其煦:《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中的作物》,《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1983年第1期;1983年第2期。
[7]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相关的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8]李民昌:《苏州市唯亭草鞋山新石器时代水田遗迹》,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33—134页。
[9]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10]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柳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52页。
[11]蔡莲珍等:《碳13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考古》1984年第10期。
[1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95年第12期。
[13]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等:《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考古》1984年第7期。
[14]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24页。
[1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16]唐云明:《河北正定南阳庄发掘一处仰韶文化重要遗址》,《史前研究》1985年第3期。
[17]夏鼐:《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考古》1972年第2期。
[18]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纺织物的报告》,《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
[19]张松林、高汉玉:《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
[20]夏鼐:《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考古》1972年第2期。
[2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50—51页。
[22]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史前研究》1985年第2期。
[23]○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23页。
[24]○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0—127页。
[25]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6页。
[26]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7页。
[27]谢国桢:《两汉社会生活概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4—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