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

(二)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

1.“丝绸之路学”课程中的概念来源复杂

“丝绸之路学”课程概念繁杂,词语来源众多。除《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学、丝绸之路路线、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等源于现代汉语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来源。如源自中国传统文献者有周穆王、张骞、玄奘、西域、安西四镇、外国道、西域道、大海道等人名地名类,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轮台诏、羁縻州等制度机构类,《穆天子传》《大唐西域记》、《佛国记》《西域图记》等文献类。还有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n——德文,silkroad——英文)、天房(bait-allāh——阿拉伯文)、阿姆河(oxus——古希腊语)、苜蓿(buksuk——古大宛语)、弥勒(Maitreya——梵文)等外来语概念,祁连、敦煌等少数民族语言概念。若翻检《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每条资料后的注释及书末附录中冯承钧、张星烺两先生的评答,对“丝绸之路学”课程中概念来源复杂性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2.概念的含义必须明确

为了便于讲解和记忆,重要概念的含义必须明确。而对一些基本的概念,不但要讲清现今通行的含义,还要讲明其原本的含义。如:“丝绸之路”,《辞海》的解释是“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亦称丝路。……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的解释是:“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着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但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的李希霍芬的论述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路线叫作Seidenstrassen。”公元前114年是西汉武帝元鼎三年,这年张骞去世,“西北国始通于汉矣”。127年是东汉顺帝永建二年,当年班勇击降焉耆,龟兹等17国服从,“乌孙、葱岭已西遂绝”。可见,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界定明确,地域当在中国与河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时间在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媒介是丝绸贸易。虽然前引两条解释更显合理和全面,但都是后来演化之说。现在有一些学者拿演化后的概念去苛求前人,大可不必。让学生明确这两种含义的时代性,才是是课堂教学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