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名称之由来
2025年10月14日
(一)“丝绸之路”名称之由来
“丝绸之路”作为历史存在早已有之。可以说既有史籍之记载,又有史迹之见证。如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古地理书《山海经》就有相关记载。虽大多是神话传说,但仍然可以看作是先民关于“丝绸之路”最早的反应。[2]此外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许多考古遗迹和文物当是“丝绸之路”最有力的历史见证。如在河西走廊出土了大量的罗马金币、阿拉伯玻璃器皿;在阿拉伯、印度等地发现了许多中国古代瓷器。可见中外“交通”由来已久。大英博物馆中文部吴思芳教授提出:“至少从1世纪起,中国人就为从中国都城通向“西域”(大约远至阿姆河流域)的南北两条路线取了名字。”[3]可以说从历史性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专有研究名称来看,她又是“外来的、迟到的命名”。
目前学界一致公认,“丝绸之路”的概念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和近代中国地学研究先行者之一的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1905年)首先提出。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著作《中国:亲历旅行的成果》第一卷中提出将:“自公元前114至127年间连接中国、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之路”[4]称作“seidenstra B e”,翻译成英文就是所熟知的“Silk Road”(丝绸之路)。随后另一位德国东亚史专家赫尔曼教授(Herrmann)在他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又将这一名称加以扩展和确定。在书中他写道:“我们应把这一名称的含义进而通往远西的叙利亚。而叙利亚主要是依靠通过内陆欧亚以及伊朗的这条通道获取生丝的。”[5]在西方探险家的侵略掠夺下,古老的丝绸之路点燃了西方世界的兴趣。在许多汉学家、历史学家、探险家的共同“努力”下“丝绸之路”的命名被“发扬光大”,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