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火葬墓的类型与分布
陈洪海
【作者简介】陈洪海,西北大学教授。
1945年夏鼐先生在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发掘清理了几座寺洼文化墓葬,首次记述了火葬墓的发现:“第零号墓,将骨灰盛在陶罐中。……这墓中收藏骨灰的陶罐和殉葬罐,都是标准型的寺洼陶。这是属于寺洼期文化,毫无疑问。”[1]同时夏鼐先生根据文献记载,提出了这是西北地区古代的氐羌族葬俗的推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夏鼐先生的推论一直被考古学和民族史研究者所引用,但是骨灰罐形式的火葬墓竟然仍是一个孤例。检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我们发现倒是另一种火葬形式不止一次地出现,这就是将葬具与尸骨在墓穴里面焚烧的火葬方式。在此将之辑录出来,看一看其存在时间和区域。
青海省循化县苏呼撒墓地:半山类型墓葬65座,其中有4座火葬墓M77、M100、M101、M110,不是将尸骨焚烧后再行瘗埋,而是在墓穴中将木棺点燃焚烧,木棺及尸骨大部或部分被火烧过,然后将墓葬掩埋(图1:苏呼撒墓地M100平面图)[2]。焚烧前尸体及随葬器经过扰动,陶器、木棺及人骨、墓壁皆遗留焚烧痕迹[3]。

图1 苏呼撒墓地M100平面图
1、5、6、8.陶片 2.单耳罐 3.木炭 4.盆 7.石块 9.骨珠 10、11.碗
青海省尖扎县直岗拉卡砂料场墓地:共有半山类型墓葬25座,3座墓葬有木棺葬具[4],其中2座墓葬的木棺被焚烧;还有洞室火葬墓1座M25,是利用山坡地势掏成洞室,洞里面下挖长160厘米、宽72厘米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内满是被烧过的木炭,所以命名为洞室火葬墓[5]。
青海省化隆县上半主洼墓地:共有卡约文化墓葬85座,其中火葬墓2座。M2,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西,长方形木棺,墓内存有下肢骨,木棺有被火烧过的痕迹;随葬器物有灰陶小口大双耳罐、双耳红陶罐、堆纹口沿罐、铜刀、以及玛瑙珠、绿松石、海贝、骨珠等小件装饰品。M10,不规则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北偏西,吊头形木棺,棺内人体用泥土包住再行火烧,使人骨架被红烧土紧紧裹住;随葬品有细红陶小双耳罐、堆纹口沿罐等物(图2:上半主洼墓地M10平面图)[6]。火葬采用直接在墓坑内焚烧,棺木及人骨皆烧得不透[7]。

图2 上半主洼墓地M10平面图
青海省循化县苏志苹果园墓地:发掘卡约文化墓葬26座,有2座为火葬墓,火葬方法是直接在墓内焚烧棺板及人骨,皆烧得不透彻[8]。
青海省同德县宗日墓地[9]:共发掘墓葬341座,相当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宗日文化墓葬大约有255座,齐家文化甚至可能属于卡约文化的墓葬大约86座[10]。火葬墓发现不足10座,其中1座年代可能相当于马家窑类型时期,另外的或许有属于小坪子期的[11],多数则是相当于半山期的。火葬情况分两种,一是入葬时焚烧,葬具焚毁、烧过的骨骼还保持正常位置、墓壁有火烧痕迹[12]。例如M168,被焚烧的葬具大部保持了当时焚烧的样子,而小半部则被二次扰乱时候挖的坑破坏了,充分显示了焚烧是在二次扰乱葬之前(图3:宗日墓地M168俯视照片)。二是墓葬埋入一段时间后二次挖开,将尸骨打乱并行焚烧,例如M229、M230、M231是3座紧邻墓葬,二次扰乱时将三者墓穴上部挖开连成了一个大坑,尸骨、破碎的随葬陶器、灰烬、烧土散乱在一起,破坏后的墓穴四壁被烧红,证明这是二次扰乱时候举行的火葬仪式。

图3 宗日墓地M168俯视照片
看这几处墓地,时代上自马家窑类型时期下至卡约文化,比较集中的是半山期和卡约期;都有木质葬具;二次扰乱葬盛行,尸体摆放姿势基本上看不出来,只有宗日墓地的1座能够辨认原来的俯身直肢样子;分布区域都是在循化以西的黄河两岸。这些特点要求我们把火葬墓与整个甘青地区的埋葬习俗联系起来看才好理解。上面列举的这五处火葬墓,在空间分布上首先是处于二次扰乱葬的中心地区,其次是处于俯身葬的范围内,说明火葬是一种流行二次扰乱葬的比较大的人们群体中的俯身葬小群体的埋葬习俗。不仅火葬方式与寺洼山的骨灰罐式完全不同,并且其分布也与寺洼文化截然不同。上述举例或有遗漏,但是与寺洼山发现的孤例相比已经有了数量上的优势,它提醒我们在把氐羌与火葬习俗相联系的时候,在寺洼文化的骨灰罐之外,更要考虑其西部范围内还有一个墓穴内焚烧的特定的火葬墓习俗分布圈。
2008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合作对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墓地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13],共清理齐家文化和早期寺洼文化墓葬1688座。仅2009年度的第二次发掘,即清理墓葬272座,提取人骨933具,出土器物2401件(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4座墓葬是骨灰罐式的火葬墓,2座是焚烧过的碎骨堆放在墓室内。仅M434便在石板围成的葬具内,排列放置了5个盖有石板的骨灰罐,至于每个罐内收敛了几个人的骨灰尚无法得知,至少包含有一个人吧(图4:临潭磨沟墓地M434照片)。

图4 临潭磨沟墓地M434照片
骨灰罐式火葬在沉寂半个多世纪后,又突然有较大数量的发现,让我们认识到,火葬墓虽然在哪个时期都没有成为主要葬式,但是在甘青地区却仍然可以算作是一个特定的埋葬习俗。那么根据火葬墓形式的不同,可以画出两个分布圈,一个是甘肃中南部的骨灰罐火葬区,另一个是青海省黄河谷地的墓坑内火葬区。这种分布区域不同、火葬形式不同,应该也与人们群体的不同相关。甘青地区自古就有西戎、氐羌的多部族之分,甚至还有“羌有百种”之说,哪一个部族对应哪一种火葬形式,我们在此不做推测。
【注释】
[1]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考古学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第11页。
[2]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青海循化苏呼撒墓地》,《考古学报》1994年第4期。
[3]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文物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1—76页。
[4]该地区的木棺,实际上是木椁,因为都不是敛尸入葬,而是用圆木或半圆木在墓穴中搭建起来的葬具。
[5]李梅菊、孙小妹:《尖扎县直岗拉卡砂料场半山墓发掘简报》,《青海文物》总第6期,1992年。
[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化隆县上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青海文物》总第6期,1991年。
[7]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文物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8]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文物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9]陈洪海、格桑本、李国林:《试论宗日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1998年第5期。
[10]发掘报告尚未发表,现有数据是笔者整理资料时的初步认识。
[11]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12]李国林:《宗日墓地的葬式》,格桑木、陈洪海主编:《宗日遗址文物精粹论述选集》,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1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