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类型是仰韶文化在甘肃地区的继续和发展
众所周知,仰韶文化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特别是我国广大中原地区(陕西、河南、山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解放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大量发现,对探讨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它与邻近各地区的各类远古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过去,虽然在甘肃东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中,采集到一些仰韶文化的遗物,也试掘过少量已暴露的仰韶文化遗址的灰层、灰坑和住室与窑址,获得一些仰韶文化的石器、陶器、骨器、炭渣、兽骨等遗物。但对于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与我国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是什么关系,特别与甘青地区的甘肃仰韶文化(即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类型)又是什么关系,还是缺乏深入的理解。
不少同志对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和甘肃仰韶文化(上列的三个类型)提出过自己的见解。概括起来,大体上可有两种:一是认为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有关系,但类型上有所不同;一是认为甘肃东部的仰韶文化和分布在广大甘青地区的甘肃仰韶文化是完全不同体系的两种文化类型,后者可单独称为“马家窑文化”。当然,这些观点对探讨甘肃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关系,都有相当的裨益。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甘肃东部发掘了仰韶文化的墓葬和住室,又对仰韶文化向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发展的中间过渡阶段的文化类型,即武山县发现的“石岭下类型”补充了新的资料。历年来在甘青地区多处发现的有关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石岭下文化类型、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等诸远古文化的迭压先后地层关系;特别对上列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在马家窑、马厂文化类型中,发现了铜器[2]以及成年男女合葬[3]、人祭、人殉的新资料[4]。显然,应该对甘肃境内仰韶文化作重新的认识,对过去关于甘肃地区仰韶文化的某些推论不确切之处,应予修订。进一步整理甘肃地区的仰韶文化,不仅对明了这个地区的远古文化的发展线索是很必要的,而且甘肃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对探明我国黄河流域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阐明我们祖国早期文化发展的历史,在中国考古学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甘青地区分布的仰韶文化,特别是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庙底沟类型,以及中间过渡的石岭下类型和紧密相衔接的所谓甘肃仰韶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这些文化类型都分别发现了前后连续的地层关系,并可以从这些类型中看出早晚一脉演变的文化内涵线索。因此,给我们一个总的印象,就是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不仅应当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在内,而且它们就是仰韶文化的共同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仰韶文化在甘青地区的继续和发展。
仰韶文化在甘肃东部分布有少量的半坡类型和大量的庙底沟类型。半坡型见于泾、渭流域,庙底沟型见于泾、渭、西汉水、白龙江诸流域;甘肃中部的洮河、大夏河和青海民和境内也有少量的庙底沟类型遗存。介于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性的石岭下类型较普遍分布于甘肃的渭河和泾河流域,洮河流域也有少量的庙底沟类型遗存。至于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文化,在甘青大部分地区都普遍分布着它们的遗存。在宁夏及其以北地区也有马家窑类型遗物、遗址的发现。
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很多,解放后,经过文物普查现已掌握的约二百余处,其中经过试掘和发掘的重要遗址,关于半坡和庙底沟类型的有秦安县的邵店遗址,在这里发掘了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房子30座和墓葬6座。另外,如天水樊家城、甘谷渭水峪、武山雷家沟口下,陇西暖泉山、西礼宁家庄、郑家磨、白蛇坡……等地的遗址都比较重要,这些遗址所在台地较为平坦,遗址分布也较为集中,文化层堆积深厚,遗物内涵也较丰富。
关于甘肃地区仰韶文化中的各个类型之间的早晚序列地层关系,从1957年以来,迭有重要的发现。众所周知,关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早晚的争论,由于获得了新的资料,解决了半坡类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庙底沟是中期的类型问题,在甘肃地区也发现了庙底沟类型打破半坡类型的地层关系。说明它们的早晚发展序列和中原地区是一致的。另外,在甘肃的渭河和洮河流域,发现了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的三迭层或二迭层的相互堆积的地层关系。1962年,在武山县石岭下遗址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压在石岭下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又在渭源县寺坪遗址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压在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1964年,在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址和天水市的罗家沟遗址都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在上,中间为石岭下类型,最下面是庙底沟类型的三迭层相继发展的堆积关系;还在天水的西山坪、柴家坪,甘谷的灰地儿、渭水峪,礼县寨子里……等处遗址中发现上列三种类型和三者中有二者共存的地层关系。上列三种类型在分布地域上的自东往西的互相交错发展和文化地层的先后迭压序列关系,使我们较清楚地看到,甘青地区广泛分布的马家窑文化类型正是由东面的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向西经过石岭下类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和中原仰韶文化是同一个系统。
广泛分布在甘青地区的马家窑、半山、马厂这三个类型的相互关系如何呢?大约在解放初期,由于我们发掘工作还做得很少,掌握地层资料和其文化内涵还相当缺乏,所以,对这三个类型的文化性质还存在着一些不清楚的概念。有人把这三个类型统称为“甘肃仰韶文化”,以别于中原仰韶文化,强调它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差异性,有的还受着解放前旧的观念的束缚,把马家窑类型称为是代表住地遗址的文化遗存,把半山、马厂类型称为是代表葬地墓址的文化遗存。由于这种主观唯心的方法的影响,因而对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早晚发展序列和文化性质一直得不出科学的结论。
1972年以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文物考古队在甘青地区对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发现了马厂类型迭压在马家窑类型之上和马厂类型迭压在半山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特别新获得了关于马家窑发展至半山和半山发展至马厂的过渡性资料,对研究这三个类型逐步分期发展的过程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层位序列和实物递次演变的例证。依据地层迭压和C14年代的测定,综合分析三者类型的早晚分期变化,关于它们的发展序列应是马家窑早于半山,而半山又早于马厂,它们的相互关系是先后逐步发展而来的继承关系。
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在甘肃东部的泾河、渭水、西汉水流域和中部的黄河、洮河、大夏河、庄浪河、青海东部的湟水、大通河流域以及河西走廊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经清理发掘过的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广河地巴坪,永靖马家湾,临洮马家窑,兰州市西坡
、花寨子、青岗岔、王谷台、白道沟坪,永登蒋家坪,景泰张家台,永昌鸳鸯池,酒泉下河清,甘谷灰地儿,天水罗家沟……等24处;另外临洮县的瓦家坪、关庙坪、鸦儿沟、叶家坪、贾家河,临夏的赵家山、张家嘴遗址都比较集中,而文化堆积层深厚,属于较重要的遗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青海乐都县柳湾对马厂墓葬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资料,对进一步深入探讨马家窑、半山、马厂的相互关系和文化性质提供了很多珍贵的科学资料。
甘青地区仰韶文化中的各个类型,依据在文物普查和科学发掘中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半坡——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诸类型的文化内涵,在房屋和墓葬遗址方面,其中特别是进行对比的主要资料——陶器,它们的形制、制作方法和纹饰的布局与组成花纹图案的基本母体等几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早晚一脉相承和继往开来递次演变发展的线索。甘肃东部分布的半坡、庙底沟类型的陶器,从陶系上看,有彩陶、泥质红(灰)陶和夹沙粗红(灰)陶三种,它不仅与中原的仰韶陶器是一致的,与甘青各地分布的仰韶文化类型的陶器也是一致的。陶器形制有盆、钵(碗)、罐、瓶(壶)、夹沙瓮和特点显著的尖底瓶。甘肃东部发现的石岭下类型是中原仰韶文化由东向西继续发展为马家窑类型的中间过渡类型,在陶器形制的演变发展方面也表现出中间过渡的特点,如石岭下类型中既有承袭庙底沟类型的深腹曲壁、近底部明显内凹的盆和钵,也有像马家窑类型的浅腹、曲壁,近底部不内凹,或内凹不明显的盆和钵。石岭下类型的尖底瓶,多见小口式折唇,非常近似半坡晚期类型的尖底瓶。它的壶形器也接近马家窑类型。夹沙的罐、瓮也具有半坡、庙底沟和马家窑这两种类型之间的特征。马家窑类型后期出现了侈口瓮、小口高颈壶、大口长腹罐、敛口长腹瓮等新器形,但它仍然保留有庙底沟、石岭下类型的因素,同时,也为后来的半山、马厂陶器开了先河。
甘肃地区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类型陶器上的花纹图案组成的基本母体与变化,也有它们共同一致和递次演变的特点。上列三个类型的彩陶多饰有弧线三角、圆点、钩叶、垂弧、豆荚形、方格网形和粗细条线形的花纹,这都是流行的基本纹饰,唯口沿部分的花纹则在庙底沟类型陶器上较少,至石岭下类型口沿繁彩器有所增加,到了马家窑类型陶器中的口沿繁彩盆形器就使用得相当普遍。特别在永登连城马家窑早期与晚期陶器上口沿繁彩的由少到多的使用,表现得十分明显。早期仅见口沿施三角纹、条线纹两种,而晚期往往是网纹、钩叶纹、条线纹、三角纹、大锯齿纹等,普遍是三种以上花纹施于同一器物的口沿上。结构紧密富于变化,这正是同一文化长期过渡递次发展的结果。
在生产工具方面,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三类型也有很多相似的特点,如都有长方形穿孔的和两侧带缺口的石刀,其它如石斧、石
、石凿、石球、石盘状敲砸器、石锤、石环、骨针、骨锥、骨镞、陶刀、陶纺轮、陶环等都十分相似,难以找出它的差异。另外还有一种特制的形体弯曲、前端尖锐、后端穿一小孔的牙形饰和鸟头雕塑器耳,在形制和制法上也非常近似。
关于半坡——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诸类型的房屋与墓葬遗存,1978年在秦安邵店发掘了半坡、庙底沟类型房子30座和墓葬6座,房屋有方形的,葬式有仰身直肢的。马家窑类型的房子有方形、圆形的,多为半地下穴式,还出现挖基打墙的地面建筑,房屋附近有袋形窑穴,尚保留有已经炭化的粟粒和穗子,居住遗址中常建有集中的制陶窑址,房屋旁有氏族公共墓地。在甘肃已清理的马家窑几座墓葬,都为仰身直肢葬,随葬的彩陶较多。这类房子和葬式基本相似的实例,都可以说明庙底沟类型发展至马家窑类型是一个共同体系。
关于利用放射性C14测定庙底沟与马家窑类型的绝对年代数据,前者为公元前3280±100年,后者为公元前2575±100年,这个年代早晚差距与发现的文化层位迭压关系也是相符的。另外在东乡县林家马家窑类型的遗址发掘中,发现了铜刀一把,迄今为止,在半坡、庙底沟类型遗址中,还没有一件可靠的铜器发现,说明马家窑类型较庙底沟类型的发展阶段要晚一段时间。
综观以上列举的关于甘肃地区仰韶文化的半坡——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诸文化类型的遗址分布地区、地层迭压关系和各种遗物形制特点的递变逐步发展的事例,它科学地揭示了甘青地区的马家窑类型是直接由中原的庙底沟类型自东而西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它和中原的仰韶文化的共同性是主要的,或者可以说它就是仰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于它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差异性是次要的,是一种文化发展到某个地区后,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特别是生产力的变化而引起了与原来的文化类型发生某些差异,这完全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但是,现存的各类遗存,仍然说明甘肃地区的马家窑类型与中原仰韶文化是完全同属于一个共同的体系。
甘肃地区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相互关系和早晚时间序列,已在前面列举了三者迭压的地层关系和重要遗址。证明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是连续发展的同一文化体系中的三个类型。现将三者间有关的文化内涵作些概略的介绍。
从马家窑类型发展至半山、马厂类型,作为文化内涵的主要标志——陶器,它很显著的特点是绚丽灿烂的彩陶较前有了大量的增加,色彩也从马家窑的黑色单彩演变为黑红二色相间的彩饰。彩陶形制从马家窑后期的侈口瓮、小口高颈壶、大口长腹罐、敛口长腹瓮等演变为半山、马厂类型常见的小口高颈深腹瓮、敛口细颈深腹罐、侈口浅腹壶以及平底瓶、碗、盆、钵、盂等。半山的瓮、壶、罐器的腹部多呈球形,马厂的瓮、壶、罐器的腹部多呈蛋形。有时二者的器形很相似,难以区分。彩陶器的纹饰布局和花纹图案组成的基本母体,二者也是很近似的,如常见流行的四分涡旋纹,圆圈方格网纹,锯齿纹、垂帐纹、斜行方格纹、宽带纹、植物纹、贝纹……等,半山和马厂类型的彩陶都有。一般说来,半山类型彩陶的花纹比较整洁简练,图案布局匀称规矩,色彩红黑相间,艺术效果给人一种缤纷灿烂的感觉,不愧为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马厂类型的彩陶在继承半山彩陶艺术的基础上,花纹图案显得较为粗犷豪放,但二者在器形、纹饰的继承演变发展线索还是很清楚的。
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类型在居住房屋遗址和墓葬方面的文化内涵,也有不少近似之处。已发掘的数座半山类型房子是方形的,基本同于马家窑类型房子的形制,经清理的四百余座半山墓葬,葬式有仰身直肢,同于马家窑类型葬式,另有侧身屈肢和二次葬,还发现用木板或石板做成的葬具。男性墓随葬品多见石刀、石斧,女性墓常出纺轮,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随葬品中彩陶很多,以壶、瓮、罐、瓶为大宗,也有碗、盆、钵、盂等。马厂类型,发掘出多元的套间房子,在房子内,普遍设有供储藏用的窖穴,在居住遗址附近,往往设有以二、三个制陶窑址组成的生产陶器场所。在整理一千二百余座马厂类型墓葬中,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俯身和二次葬。小孩多以成人礼仪埋葬,随葬品数量和成人相同[5]。这可能是马厂类型文化发展到父系小家庭阶段,子女可以继承私有财产的象征。在随葬品中彩陶用量甚多,但有的墓葬只随葬一、二件陶器,多的达数十件,这应是当时出现贫富分化,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原则开始动摇的迹象。在青海柳湾马厂遗址的少数大墓中,还发现了用人杀殉的残骸,在晚期马厂类型墓中又发现有成年男女合葬,而男女属于一次葬,可能是父系家长制下妇女为男系家长殉葬,这揭示了当时初步出现阶级对立的状况。在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石刀、石镰、石磨谷器、陶刀、骨铲等,工具多为磨制,加工也较精细,也有打制的石刀、盘状器、铲形器等。另外在马厂墓中还发现有细石器和骨梗刀、骨镞等。遗址中常见猪、羊的骨骸。这些情况说明这类文化当时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在甘青境内某些便于田猎、畜牧的地区,还存在着相当比重的畜牧和狩猎经济。近年来,在马家窑类型和马厂类型的遗址中,发现了铜刀,表明这类文化发展到晚期已进入了铜石并用时期。另外对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类型遗址中所出彩陶的数量作过一些统计,大约是马家窑的彩陶占陶器总数量的30%左右,半山与马厂的彩陶大体相当,约占37%,但在墓葬中,马家窑与马厂墓随葬彩陶约占全部陶器的50%左右,而半山墓随葬彩陶常占全部随葬陶器的80%—90%,这种早期彩陶少、中期彩陶多、晚期彩陶又少的现象,正反映了这三个类型发生、兴盛和衰落的过程。总的说来,这三个类型是早晚相继承的序列,但三个类型的兴衰交替也不尽然划一,在某些地方也存在交错演变的现象,如在马家窑和马厂类型的晚期遗址中都发现过铜刀,不过在马厂类型墓葬中更明显地表现出父系氏族家长制的痕迹,同时,这说明甘青地区广泛分布的马家窑等各类型文化,在其晚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新的生产力的出现,预告着社会将要发生质变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