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前半期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教学史述评

二十世纪前半期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教学史述评

刘再聪 朱斌权

【作者简介】刘再聪,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朱斌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直接催生了一门学科——敦煌学。至今,敦煌学研究历经了百年沧桑,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就敦煌文献研究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并预言:“敦煌学者,今日世界之新潮流也”[1]。在这股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中,各时期之西北师范大学的学者不惟参与其中推波助澜,而是常居风口浪尖引领“潮流”。

1902年,西北师范大学发端于具有“贵族血统”的京师大学堂之师范馆,至今也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百年期间,校名因时局及居地变化而不断更改。有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2年起)、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23年起)、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起)、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起)、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39年起)、甘肃师范大学(1958年起)、西北师范学院(1981年起)、西北师范大学(1988年起)等。校址也从北京、西安、城固最后于1941年迁定于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西北师范大学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征程。1958年前为教育部直属高师院校,2009年起为省部共建高校(除表述需要外,文中的校名一律取用西北师范大学)。

敦煌学已成国际显学,而甘肃则是敦煌学之“故里”。西北师范大学是我国较早从事敦煌学研究、培养敦煌学人才的高校之一,为敦煌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西北师范大学百年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敦煌文书发现、流散、收集公布及敦煌学起步、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敦煌学作为世界学术新潮流而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新材料的不断刊布与发现。西北师范大学作为敦煌学教学和研究重镇而能薪火相传,根本原因在于数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和拼搏奋进。

20世纪前半期是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教学之发轫阶段。标志性事件有:北平师范大学期间著名史学家陈垣之专著《敦煌劫余录》的出版、西迁之后著名学者何乐夫、黄文弼、冯国瑞、阎文儒之来校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