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韩建业

【作者简介】韩建业,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项目名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51)、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PHR20100514)。

“彩陶之路”最早是1960年由李济提出[1],用来概括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或者“彩陶文化西来说”[2]。实际李济一直怀疑这样一条从西而东的“彩陶之路”的存在[3]。裴文中早在1942年就指出新疆彩陶较黄河流域彩陶晚,同样怀疑“彩陶文化西来说”[4],但却提出存在史前时期“丝绸之路”的观点[5]。1965年,苏秉琦指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彩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而非相反[6]。1978年,严文明理清了甘肃彩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流变,清楚地展现了彩陶文化自东向西渐次拓展的生动图景,澄清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谬误[7]。1982年,陈戈指出新疆彩陶东多西少、东早西晚的现象,显见彩陶流播主导方向是“西去”而非“西来”[8]。近些年“彩陶之路”一词已变为早期中国文化向西拓展之路[9]

本文所谓“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指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或者“早期中国文化圈”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时间上限大致在6000BC“早期中国文化圈”雏形形成以后[10],下限止于公元前后丝绸之路的正式开启。高峻的青藏高原使得早期的中西交流绕道南北,其南为南道,其北则为北道,当然这个广义的南道和北道本身又分许多支线(图1)。本文拟对中国彩陶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的拓展传播路线做进一步梳理,兼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