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的主要论述
1956年,安志敏在《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中说,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交替,恰好和中原地区(河南、山西、陕西)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交替是一致的,在时间上可能大体相等。唯一不同的是,中原地区在龙山文化后进入了殷周时期,而甘肃地区在齐家文化以后,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如唐汪、辛店、寺洼、卡窑等文化,而河西走廊的四坝、沙井也是或早或晚存在着的两种文化。甘肃文化的复杂性反映了不同部族之间的交错关系,某些文化很显然是代表着我国少数民族早期活动的历史。一般来说,早期的如仰韶文化(包括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包括齐家文化),虽然各地大体相同,但也具有一定的地方因素,当是各部族间的共同文化,到了晚期则分化比较显著[3]。
1958年,安志敏在《关于甘肃远古文化的一些新证据》中说,甘肃远古文化的发展是异常复杂的,绝不是由某一种单纯的文化连续发展的结果,而是不同的文化在该地区经过长期发展的过程。事实上甘肃远古文化的发展是:马家窑文化→齐家→辛店的顺序,其他的都是另外系统的文化,可能与辛店同时或稍晚。……另外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文化性质上是比较接近的,可能它们是属于同一个范畴,但各具有一些地方性。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在物质文化面貌上具有颇大的一致性,也进一步证明了甘肃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4]。
1985年,夏鼐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中说,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的形成不是一回事,文明的起源还应该到新石器时代去追寻,而与华夏文明起源问题关系最密切的史前文化,主要是黄河中上游、长江下游和山东地区的晚期新石器文化。而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陶器上符号,铜器)是与华夏文明起源问题关系最密切的史前文化之一。他认为,华夏文明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但并不排斥在发展过程中加上一些外来影响。[5]这篇著作是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经典之作,初步回答了什么是文明,怎样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1996年,严文明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心建筑901房屋的总面积达420平方米,分前堂、后室和东、西两厢,前堂大柱子的直径达90厘米,地面和墙壁都抹上一种类似水泥的材料,其规模和建造技术在中原的仰韶文化遗址都还没有见过。它应该是一个中心聚落的中心“殿堂”。说明在甘肃省的东部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经迈开了走向文明的脚步。[6]可见华夏文明并非仅仅从中原发源,而是有许多起源中心的,甘肃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差不多已成为大多数考古学者的共识。
2006年,严文明将华夏文明的起源过程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期、大溪文化的早中期和大汶口文化的早期等,年代为公元前4000至前[7]500年,这一阶段在一些较发达的文化中心已率先迈开了走向文明的步伐。第二阶段相当于仰韶文化后期、红山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良渚文化、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等,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前2600年,该时期文明化程度更高,文明社会的色彩更浓。第三阶段即龙山时代,年代为公元前2600—前2000年,文明化程度又提高一步,与此相关的还有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已进入文明社会[8]。
2012年,赵春青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9]中说,就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方法而言,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摒弃以前那种从概念出发,先辨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明要素,然后再开始拿考古学材料往概念上套。现在普遍主张从各大文化区内部的考古学材料出发,总结出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然后,放到这个华夏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中去总结、提炼出华夏文明起源的特点、过程、原因、背景机制等。
通过上述的论证,我们不难领悟到:在祖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各种史前文化的交融汇合,最终疑聚成华夏文明的辉煌!甘肃先民领先于世的灿烂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她曾对华夏文明的演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近几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更足以表明甘肃文化不愧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起源的一大源头,华夏文明正是融汇了多源头的古老文化而万古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