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

试论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

李溯源

【作者简介】李溯源,河南大学教授。

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发掘仰韶文化遗址时,发现中原彩陶与东欧的特里波利耶文化[1]和中亚的安诺文化[2]的彩陶有很多相似之处,推测仰韶文化可能属于西来。这一观点很快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附和,以致“中国文化西来说”波澜再起。1925年,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李济和袁复礼带着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质疑和开始寻求中国文化的起源等,首先开启中国自主的考古发掘,但由于最终没未能取得突破。

1958年在甘肃省发现大地湾遗址,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彩陶、房屋居址、灶址、灰坑和窖穴等。大地湾一期和仰韶早、中、晚期排列有序,说明仰韶文化是在大地湾一期的基础上形成的,彻底否定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摒弃中国文化西来说,不等于说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孤立的。相反,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欧亚大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早就有着交流,这种交流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明显的迹象,青铜时代以后更加频繁,历史时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往往是相互的,不同阶段有强有弱。

考古学文化上的交流,最初表现在人群的异动,生产技术的传播。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这种交流变得丰富起来,有国家的交往、战争的侵扰、民间的往来、商贸的互通、文化艺术的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