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学”课程体系构成

(二)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学”课程体系构成

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丝绸之路相关课程起步很早。在北平师范大学期间,陈垣就介绍过敦煌文书,并编写《敦煌劫余录》。西北联合大学期间,黄文弼在参加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考察的基础上,将西北史地、丝绸之路确定为主要研究和教学对象。西迁兰州后,何乐夫、冯国瑞、阎文儒、常书鸿等利用地理上的便利,正式拉开了西北师范大学独立建校后“丝绸之路学”研究和教学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敦煌学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将丝绸之路作为重点研究方向,意味着“丝绸之路学”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1985年,敦煌学研究所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单位共同成立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筹委会,并于1986年在兰州成功举办“丝绸之路暨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同时,“丝绸之路学”的教学也全面铺开,在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成人教育等各层次,历史学、旅游学、艺术学等各专业都有开设。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目前,西北师范大学的“丝绸之路学”教学体系已基本成熟。

1.课程教学内容

“丝绸之路学”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丝绸之路史。从纵的方面讲述各时段丝绸之路的开通、走向变化、管理及运行状况。主要内容有:先秦时期的丝绸之路、张骞“凿空”与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宋元以后的丝绸之路,涉及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和专业;丝绸之路文化。从横的方面讲述围绕丝绸之路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主要内容有:丝绸之路考古、丝绸之路民族宗教、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等,涉及艺术学、宗教学、民族学、考古学、经济学、科技史等学科和专业;丝绸之路学史。讲述中外丝绸之路文献及“丝绸之路”概念内涵的变化、中外学者的西北考古探险活动、丝绸之路学的研究及教学等,涉及教育学、考古学、文献学、中外关系史、语言学等学科和专业。

2.教师队伍及教学设备

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学”课程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人数一般保持在5—10名左右。任课教师学有专长,研究方向有敦煌学、简牍学、历史地理学、西北史、世界史、旅游文化、民族宗教及语言等,涉及学科面较广。目前,该学科任课教师学历层次高,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教授和拥有博士学位者占半数以上,个别教师还有去中亚、欧洲等国及俄罗斯访学和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总体而言,教师梯队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方向稳定。另外,还聘请敦煌研究院、兰州大学、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了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开设“丝绸之路学”课程的相关学院均有专设的多媒体教室,影像资料配备齐全。

3.教学资料和实践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图书资料丰富,除大量单册图书外,还有《敦煌宝藏》《英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文献》《俄藏黑水城文献》等大型图书,有稀见西北地方文献、全国地方志等方志资料。校博物馆专设文物室,收藏又敦煌文书、马家窑彩陶等丝绸之路珍贵文物数千件。自2000年以来,文史学院还设置“西北史”方向图书专架。丰富的藏书为“丝绸之路学”的教学提供了丰腴的沃壤。为了提升课程的现实性及社会实用价值,西北师范大学与各文化遗产收藏单位合作,商定炳灵寺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南北石窟寺、天梯山石窟、榆林窟等众多石窟及甘肃省博物馆和众多市县博物馆为实习基地。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连续五批共近700名学生去新疆教育支教。同学们在支教的同时,加深了对新疆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丝绸之路路线的了解和认识。旅游学专业的同学更是学有所用,很多同学都取得了导游资格证。从恢复高考招生以来,历史专业的同学每年都要去西安进行考古实习,不少同学通过参加考古实习和新疆支教完成了对中国境内丝绸之路主要干道的全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