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献类
文书定名、文本演变、内容及时代判断、词语释解等是研究文献的起步工作,本次会议收到的几篇研究文献的文章依然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高国藩《论敦煌话本〈唐太宗入冥记〉与南通道教说唱〈唐太宗游月入冥记〉》一文讲道:江苏省南通民间发现的长篇民间说唱《唐太宗游月入冥记》与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记》内容有关,其情节是敦煌本《唐太宗入冥记》的直接延续和发展。张富春(河南师范大学)《道教醮宅与敦煌卷子S.4400、P.2649的定名》一文首先对S.4400、P.2649两件文书进行校补,并将两件文书与《正一醮宅仪》比较后认为:两件文书是曹延禄因宅内出现怪异而举行的两次醮宅法事所用的祈愿文,应该分别定名为《太平兴国九年二月廿一日曹延禄醮宅文》和《太平兴国九年三月廿二日曹延禄醮宅文》。秦丙坤(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写本〈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考论》认为:《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有法藏P.2418号和北图藏河字12号两个写卷,讲解了父母养育之恩、行孝报恩和对不孝行为的惩罚等内容,并劝告民众为人必须行孝。这些内容和P.3919号经本《佛说父母恩重经》相对应,表明敦煌孝道文学是佛教思想世俗化和庶民化的产物。刘永明(兰州大学)《敦煌本〈六十甲子历〉与道教》认为:《六十甲子历》是流行于敦煌地区的占卜类文献,有深刻的道教内容,也有浓厚的民间宗教内容,是道教与民间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关于敦煌文献中词语的研究有王晶波(西北师范大学)《敦煌文献所见“凌迟”、“陵迟”考》一文。文章对敦煌文献所见“凌迟”“陵迟”的各种词义做了考察。文章结合唐代有关脔割实施的具体情况,最后认为,“凌迟”作为一种法外极刑,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已经出现,而将脔割称为“凌迟”或“陵迟”也是在唐代中晚期就已经开始。另外,黄大祥(河西学院)《敦煌文献词语辨释》也对一些词语做了细致的辨析。
研究语音及语言系统的文章有四篇。杨同军(西北师范大学)《论敦煌变文语音系统的性质》通过探讨敦煌变文传播的地域特色及“止、遇二摄混同”这一音特点的来源,指出敦煌变文语音系统的性质是以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汉语北方语音为基础,具体反映了中古至晚唐五代时期汉语北方语音的发展情况,并且明显地带有晚唐五代北方音的语音特点。敏春芳(西北民族大学)《敦煌愿文中的同素异序双音词》一文通过对“同素异序”双音词表意特征的训释,展现了敦煌愿文部分双音词的构成方式、表意特点及其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另外两篇则与藏语言有关。卓玛才让(西北民族大学)《浅谈吐蕃统治时期藏语文在敦煌地区的使用与藏汉翻译活动——以敦煌本古藏文文献为例》指出:吐蕃统治时期直至公元11世纪,藏语文在敦煌地区是作为官方语和通用语而被各民族广泛使用。许多藏汉高僧学者和翻译家在敦煌从事汉藏翻译活动,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翻译作品,使敦煌成为历史上重要的藏汉文化交流和翻译中心。卡岗·扎西才让(西北民族大学)《〈昌珠寺钟铭〉句子结构及词义探析》比较了英国、日本、中国三国学者不同的铭文摘录形式,最后指出,《昌珠寺钟铭》的译文应为:(第一行)犹如天声鼓乐响彻虚空一样,铸造此大钟将圣神赞普赤德颂赞的丰功伟绩流传千秋。(第二行)为法之功德和引众生能行善业,王妃菩提氏为此钟之施主,并由唐廷汉比丘大宝(任青)监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