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交流信息

一、石器时代交流信息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狩猎经济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出现,这种在制作技术上有着典型一致性的特殊工具已经广泛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草原地带和中国北方地区,说明东西方很早就已经有了人群上的交流,如:以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出现有以勒瓦娄洼——莫斯特技术制成的石核、尖状器等代表性工具[3]

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在文化特征上与中原地区既有一致性,又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细石器仍然占一定的比例,陶器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尤其是红山文化诸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石质、泥质和陶质女神像,在同时期中原地区不见或罕见。红山文化陶器既有自身特点,又可以看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的影响[4],同时有一种陶文“卐”符号在马家窑文化和埃及第十二王朝的塞浦路斯和卡利亚陶器残片上也有发现[5]。仰韶文化彩陶在马家窑类型时期开始西渐,最西到达楚斯特地区[6]。考古发现,这种以红彩或黑彩为代表的典型纹饰,在西域公元前1000年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世纪末。另外,在内蒙古、甘肃、青海和宁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骨柄石刃器,在欧亚草原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发现。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农作物粟和黍大约距今1万年由中国北方地区驯化,7千年前后出现在西亚;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由北非和两河流域已经驯化了小麦,在距今5千年前后开始在中国新疆、西藏和甘青地区出现,商代早期中原地区普遍开始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