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讨论
林家遗址中发现储藏有这样大量的稷的果实,以及保存着如此完好的稷的植株的遗体,这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所罕见的,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一项重要发现。
稷的堆积储藏数量之多竟达1.8立方米,从其堆积物中能判断出当时收割稷的方法是用较锋利的刀类工具把带小穗的花序的细枝割下来,再精心地用稷的细秆分别捆成小把,待晒干后,整齐的堆放于窖穴之中。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水平已大大提高;同时也证实,稷已是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植物学家以及农学家们在研究大麻的起源和栽培历史时多是根据我国保留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和土层中的麻布印痕,以及骨梭、纺锤、石纺轮等生产工具,或借助陶器上的纹饰——绳纹或布纹等,来间接论证古代人类早已采集、栽培和利用麻类了。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植物纤维的使用以麻类为最早;纺线和捻结绳子的原料,可能就是大麻一类的东西。还有人根据史料证明自秦汉上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大麻的栽培和加工利用已具有相当水平。A.C.Zeven等也指出,大麻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作物之一,它在公元前2500年就已经传入中国。我国植物学家在距今二千一百年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过大麻的果实。日本农学家星川清亲认为,与大麻原产地相邻的中国于公元前七世纪在四川、湖北等地进行种植,后又传到东北,而后引入朝鲜,可能在一世纪传到日本。综上所述,可明确看出过去在研究大麻的起源和栽培历史时,多以陶器上的麻布印痕或纹饰作为间接引证。随着马王堆一号汉墓中首次发现大麻子,人们才获得了研究大麻栽培历史的珍贵标本。不过,使人感兴趣的是,甘肃东乡县林家遗址中发现的大麻子比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的大麻子的年代早约3000年。因此,这一发现对大麻栽培史的推论给予了有力的科学论证。
大麻果实发现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对大麻的栽培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力地证明在人的控制下,经过许多世代的漫长岁月,已经把野生大麻引种驯化成为栽培的大麻了,那么它的栽培历史就要追溯到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若干世代;其次是以雄辩的事实说明黄河流域是大麻的起源地和栽培中心之一,这对研究大麻的起源、栽培中心、地理分布以及迁移路线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大麻在新石器时代作为纤维植物而被栽培,除了用以解决人类的衣着外;还可能以其果实作为油料植物,直接供食用或用以制油,以满足人类生理上所需要的热量。甘肃现在仍有将大麻子碾碎后置于锅内加水煮沸,然后用勺撇油。这种原始而简易的撇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图版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和大麻
执笔者 王庆瑞 郭德勇
原刊于《考古》198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