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点新的认识
那么,到底青铜卣的前身是什么呢?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土一件陶壶(C1H4:11)[23](图4,4),其与郑州向阳回民食品厂出土青铜卣的形制十分相似,小口微敛,长颈斜直,溜肩,肩部两侧有两个对称的贯耳,深腹略圆鼓,圜底近平,下附矮圈足,属二里岗上层一期器。二里岗下层二期也出土形制类似的陶壶(C1H1:19)[24](图4,3)。如此,青铜卣应是从陶壶演变而来的。郑州向阳回民食品厂出土的青铜卣制作精美,装饰华丽,推测青铜卣此时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它并不是形制最原始的青铜卣。从二里岗下层向前追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壶[25](图4,2),深鼓腹,肩部饰贯耳,圈足,形制与二里岗下层二期陶壶(C1H1:19)比较接近。山东泗水尹家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壶[26](图4,1)也是深鼓腹,肩部饰四纽,圈足。这4件陶壶由早到晚的演变轨迹十分清晰,所以认为青铜卣是从陶壶演变而来,具体地说是从贯耳陶壶演变而来应该不存在问题。

图4
1.泗水尹家城出土陶壶 2.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壶 3.二里冈下层出土陶壶C1H1:19 4.二里冈上层出土陶壶C1H4:11
本文以《略论商周时期青铜卣的起源问题——以罐形卣为例》为题原刊于《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
【注释】
[1]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2]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3]梁彦民:《周初筒形卣研究》,《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2期。
[4]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6页。
[5]郭宝钧:《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49页。
[6]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张静:《商周青铜甗初论》,西安: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002年,第3页。
[8]张翀:《商周时期青铜豆综合研究》,西安: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006年,第18—22页。
[9]杜金鹏:《商周铜爵研究》,《考古学报》1994年第3期。
[10]张小丽:《出土商周青铜尊研究》,西安: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004年,第22—27页。
[11]张婷:《商周青铜盘的初步研究》,西安: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004年。
[12]张懋镕:《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器类之间的关系》,《华学》第8辑,北京:紫荆城出版社,2006年,第53—59页。
[13]李济:《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历史语言所集刊》(第28册),文字是李济依据梁思永记录。
[14]李济:《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历史语言所集刊》(第28册),文字是李济依据梁思永记录。
[15]李济:《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历史语言所集刊》(第28册),文字是李济依据梁思永记录。
[16]为尊重原文,本文行文还称其为圈足器而不是白陶卣。
[17]邹衡:《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8]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
[1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郑州商城——1953年—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20]陈旭:《夏商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
[21]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2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年—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2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年—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2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年—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2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26]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