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及美学类
河西宗教、秦文化及敦煌美学是与会学者讨论的又一重要内容。张延清(敦煌研究院)、谢能萨(天祝县广播局)《吐蕃名僧对敦煌佛教的贡献》认为:吐蕃占领敦煌期间,建寺度僧和抄写佛经是兴佛的两大重点。唐蕃会盟碑中署名的首席盟誓人员吐蕃名僧钵阐布·贝吉云丹促成了唐蕃会盟,为公元九世纪的人类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亲赴敦煌。在他的主持下,于公元826—830年在敦煌开展了佛经抄写运动,使佛经抄写在敦煌历史上达到了空前规模。吴正科《昙无谶初涉北凉时间浅议》经过考证后指出:十六国北凉时期著名佛经翻译家昙无谶约在407年来到敦煌,居住了三四年。后来,僧人法进为了咨授菩萨戒,将昙无谶请到了北凉国都——张掖,412年,北凉迁都时,他们随沮渠蒙逊到姑臧。昙无谶于414年初就翻译《涅槃经》,该经序言中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的记述是《涅槃经》全部译出的时间。张先堂(敦煌研究院)《唐宋时期敦煌佛教供养观念》详细介绍了敦煌地区佛教供养观念在唐宋时期的变化。
来自于河西和陇东的两位学者分别就各自所在的地域文化作了探讨。高荣(河西学院历史系)《汉魏时期河西文化的主要成就》认为:河西地区划入汉朝版图后,河西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河西各郡至迟在西汉元、成之世已有官学和私学。汉魏时期,河西既有很多治民领军的文官武将,又有一批博通经史的学术人才、医学人才。其中张芝、张昶、张越、索靖等人的成就意味着“敦煌书学”在全国之领先地位。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认为:广义的秦文化就是指伴随秦人兴起、建国和统一的过程,而由其创造、发展并不断得到扩充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秦早期文化是秦人经过漫长的起源而形成自为的民族之后,由其在陇右天水地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亦可称天水秦文化。秦早期文化、秦国文化和秦朝文化统称之为秦文化,其发展既前后相继又绵延壮大,并上升为一统中国的主流文化。秦王朝灭亡后,秦文化由主流文化复降为地域性的秦地文化。路志峻、李金梅(兰州理工大学)《巴尔蒂斯坦(小西藏)的马球运动》指出:20世纪有不少研究者提出马球源于伊朗,但伊朗是以“焦甘”(Chaugan)之名称马球。关注巴尔蒂斯坦(小西藏)的马球运动历史则使我们对马球运动的源流将会有新的认识。公元5世纪初,巴尔蒂斯坦及其周边地区的王国叫钵露罗(Polulo),它在中国统治下,其人口几乎都是藏人,酷爱马球运动,Polo是巴尔蒂语,意为圆形物和球,现在全世界都以Polo一名称呼马球运动。
王建疆(西北师范大学)《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是唯一一篇从美学角度关注敦煌艺术的文章。文章指出:敦煌石窟艺术既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典范,又是全球交往和全球化的产物。敦煌艺术既是继往开来的典范,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化全球的先声。美学敦煌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强势话语。敦煌艺术的强大功能就在于它不受作为物理存在的时空有限性制约,敦煌艺术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成,其艺术的启迪作用仍然会长存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