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悠久,考古学科起步也较早。20世纪上半期,何乐夫、黄文弼、阎文儒等著名考古学家曾在本校任教,为考古事业起到了奠基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专业毕业的伍德煦、张海声等先生来校任教,注重文物收集、积极参与考古发掘和研究。进入21世纪,考古学科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集中展示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及教学研究成果,我们决定编辑出版《考古学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第一辑)。

书稿所收文章选自三个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刊发的本校教师之旧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刊发的本校教师之新作;2016年本校举办的“‘丝绸之路论坛:考古学与民族学视野下的中西文化交流’高层学术论坛”上交流的会议论文。所收文章有的发表时间早,但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有的虽常被引用,但因原件很难找到,“以讹传讹”情形突出。会议论文则均为首次发表。

收录文章的创作刊发时间间隔很长,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44年,最晚的会议论文完成于2016年。由于前后相距达70多年,因而各时期文章的书写风格不尽相同,时代印记明显。为了保证所收论文的完整性,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及时代贡献,为了解西北师范大学考古学科发展史提供原始材料,在整理已刊发文章时,我们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同时,在文末标明原发刊物,以便读者校引。相关问题说明如下:

第一,繁体字竖排版变为简体字、横排版,文末标出原刊名称及刊发时间。

第二,保留原有署名,“作者简介”中的单位名称及职称以当时实际情况为准。

第三,保留原文表述习惯及标点符号用法。

第四,原文中图表的排序、名称不变,图表的名称统一置于图表下方。

第五,原文中的计量单位不变。

第六,原文中的文末注统一调整为页下注,对引文进行核对,并保留原文注释内容。注释信息不全者,以“编者按”形式补全。找不到原引著作者,以通行著作为准。“编者按”置于圆括号内。

从书稿整理工作开始以来,邵晓、刘书林、徐晓丹、曹肖肖、柳娅娅、祖木热提、王丽华、田鸿飞、张文颖等同学在史料核对、文字录入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房金蓉同志作为责任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这里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刘再聪

2017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