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与甘肃的边防

(一)明长城与甘肃的边防

1368年,朱元璋即称位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元顺帝及其皇室北逃上都(今多伦县境内),元朝灭亡。但元朝残余势力仍盘踞在北方顽强反抗、伺机反扑,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为防止北元东山再起、保持对全国的统治,明朝与北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战争,同时修筑边墙,加强防御。《明史》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2]有明一代,“北虏”是重大问题之一,因而几乎从未停止修筑长城和经营边防。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命大将徐达、宋国公冯胜等进兵甘肃,击败元朝残余势力扩廓帖木耳的军队,进取兰州。洪武五年,征西将军冯胜率军攻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平定河西走廊。冯胜统率西征军行至瓜州(今安西)、沙州(今敦煌)而返。从此,便形成了明代西北疆域的基本格局,即嘉峪关以西的广大地区难以为明朝绝对控制。甘肃境内边墙的大规模修筑约始于明代中叶,经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集中修建,甘肃镇边墙基本告成。至万历前期,甘肃镇“现存城垣堡寨四百九十五座,关隘一百四处”。边墙的修筑,有效地抵御着敌对势力对甘肃的蹂躏,减少了河西的边患,“不闻有驱掠之忧”[3]。明代长城多修复线,故有“大边”“小边”“主边”“次边”“内边”“外边”之说。甘肃境内明边墙自嘉峪关起向东北至酒泉野麻湾,转向东南过鸳鸯池,经高台、临泽、山丹、永昌、民勤、武威等县,至武威黄羊镇附近分为两条:一条进入景泰县、靖远县,沿黄河南岸向东,进入宁夏境内;另一条穿越古浪峡,过乌鞘岭,经永登县进入兰州市,再折向东北过靖远县进入宁夏。甘肃镇总兵驻张掖,管辖的长城东起金城(今兰州)西至嘉峪关祁连山下,全长800多公里。

20世纪40年代,兰州安宁区黄河南北两岸尚留有明长城及其附属设施。“深沟儿墩”即位于明代“边墙之旁”,因此墩紧邻深沟,故名。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安宁区一带还是甘肃和固原两镇长城的结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