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多样性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客观来看,三种经济文化类型还不能充分揭示出中国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所塑造出的多样性文化特征。即便在同一经济文化类型体系中,也因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了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存在。所以在经济文化类型的基础上,还可以把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划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尽管中国学者对文化区的划分不尽相同,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如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农业文化基本都可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区,在两河流域周围还存在着若干文化区。当然,基于文化的消长进退,这些区域文化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现象愈来愈明显。及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地文化都获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圈”,从而布定了最早的中国历史文明的地理舞台[23]。在这种区域文化相互作用圈中,黄河中游地区不仅处在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而且北接蒙古草原采集狩猎或游牧文化,南临长江流域稻作农业文化,始终都处在不同区域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重要文化因素的聚合现象最为突出。尽管不同时期各区域文化的作用力有强有弱,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相互作用态势,但也无法否定黄河中游地区在多元区域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在多元区域文化的交流与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