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文化第四波西向扩展

六、彩陶文化第四波西向扩展

彩陶文化第四波西向扩展,开始于约1300BC焉不拉克文化形成之后,主要通过北道长距离西传。至于甘青等地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包含彩陶已少,且基本都是在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彩陶传统上发展而来;除诺木洪文化扩展至柴达木盆地外[57],其主要分布区域并无显著扩大。

焉不拉克文化分布在新疆东部哈密盆地和巴里坤草原,以哈密焉不拉克遗存为代表[58]。流行红衣黑彩彩陶,多波纹、垂带纹、多重鳞纹、“S”形和“C”形纹等弧线纹饰。该文化是在哈密天山北路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其他文化影响发展而成。焉不拉克文化出现以后,对当时天山南北“高颈壶文化系统”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其高颈壶、弧腹杯、弧腹钵、豆、直腹杯、直腹筒形罐等彩陶因素渐次西传,导致新疆中部自东而西形成苏贝希文化[59]、察吾呼沟口文化[60]、伊犁河流域文化[61]等一系列彩陶文化,察吾乎沟口文化晚期向南已经扩展到塔里木盆地南缘[62]。这些文化总体特征近似,但也存在小的差异,如苏贝希文化和焉不拉克文化一样流行红衣黑彩彩陶,察吾呼沟口文化彩陶多为白地红彩,而伊犁河流域文化黑彩和红彩平分秋色(图7)。

图7 彩陶第四波西向扩展——“高颈壶文化系统”典型陶器

1~6.焉不拉克(M2:3、M40:4、M75:14、M75:16、M75:20、M4:1) 7、8、11.洋海二号墓地(M242:2、M220:2、M2205:5) 9.艾丁湖(M48:1) 10、12.洋海一号墓地(M43:2、M105:2) 13、15—17.察吾乎沟四号墓地(M156:16、M237:2、M185:3、M20:15) 14.察吾乎沟二号墓地(M223:24) 18.奇仁托海(M97:2) 19、20穷科克(M4:1、M9:1)

楚斯特文化于公元前2千纪末期和第1千纪初期分布在费尔干纳盆地[63],有一定数量的红衣红彩陶器及其网格纹、菱形纹、菱形棋盘格纹、三角纹等图案,钵、单耳杯、单耳罐、双耳罐等器类,均与察吾呼沟口文化相似(图8)。由于前者的彩陶与早先的纳马兹加文化Ⅰ-Ⅲ期彩陶存在很大缺环,而后者的彩陶则上承甘青文化系统,有着完整的演变序列,故推测察吾呼沟口文化曾对楚斯特文化产生过强烈影响。

随着此时彩陶文化的进一步西渐,更多种类的工具、武器、马器、装饰品等青铜器,甚至少量刀、剑、镞、锥等铁器,顺此通道传入新疆,并进一步渗透到青海、甘肃等中国西部地区,使得中国西部在1000BC以前就进入早期铁器时代[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