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西方神祇人物连珠饰牌银腰带的时代

(一)包金西方神祇人物连珠饰牌银腰带的时代

包金西方神祇人物连珠饰牌银腰带当为中古时期中国社会贵族、武士服装上的腰带。这件腰带,与蹀躞带有相同之处,即在腰带上装饰饰牌。其上装饰饰牌的质地和数量,与蹀躞带上装饰材料和数目的多少表示穿戴者身份的高低有相同。“蹀躞”一词,本来是小步行走的意思。后来指腰带上的饰物,系在有孔的带板上,用来佩带各种物件。蹀躞带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的装饰,通过这中带子把常用生活物品都系在腰间。其制本采自马上的秋根,为适应马上需要。蹀躞带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从唐代起,以带的质料、形状、数量、纹饰等辨别等级。质地有玉、犀、金、银、石、铜、铁等多种,实用、装饰之外,在官服中代表不同的等级,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玉带,是最高等级。带板既然是等级的象征,也成为赐物。如《新唐书·车服志》记唐代腰带:一至二品用金;三至六品用犀角;七至九品用银。以后又规定一至三品用金玉带,共十三枚;四品用金带,十一枚;五品用金带,十枚;六至七品用银带,九枚;八至九品用鍮石,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铜铁,不得超过七枚。图27为突厥族高级贵族的狩猎纹金蹀躞带。

图27 突厥族狩猎纹金蹀躞带

中原地区出土北朝墓葬中,壁画中人物常有饰这类装饰饰牌的腰带,如山西太原北齐徐显修墓壁画中的执琵琶人物。前引图13徐显修墓壁画中,执槊武士也系有腰带。

图28 北齐徐显修墓中的执琵琶人物腰上所系装饰饰牌的腰带

饰牌上所饰连珠纹又称联珠纹、连珠、圈带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几何图形的纹饰,是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形或球形组成,有研究者认为:连珠纹的样式多以圆形为主,表示太阳,环形表示太阳光辉的放射,片状、块状、不规则面积的存在很少,多表示“火”,即人造太阳。是古人想象中的人造太阳,是人们对宇宙相互关系认识前用来黑暗的光明使者,是史前文化太阳崇拜的继续。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连珠纹用于青铜器、建筑、陶瓷等上作为装饰。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饰牌周围的圆圈连珠纹当为典型的波斯萨珊式样,如果将圆圈连珠纹纹饰在中国流行的时间范围扩大,我们可以将此腰带的时间定为公元6—8世纪,即北朝中后期到唐代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