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在纺织业等方面的独特文化成就

(三)古代中国在纺织业等方面的独特文化成就

新石器时代以来,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古代中国还在制玉、制陶、青铜铸造、音乐、建筑、纺织等许多方面取得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成就,其中与丝绸之路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纺织业。从陶制纺轮,以及陶器上的绳纹印痕等情况分析,纺织技术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纺织工具数量明显增加,并不断有葛、麻织品的实物遗痕发现。黄河流域发现的麻布遗痕经纬密度一般为每平方厘米6×9至12×15根,采用平纹织法。而且,在甘肃东乡林家遗址一座房屋内的2个陶罐中还发现有大麻籽[13],说明人们可能已经开始种植大麻,以保证纺织原料。长江流域在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有3片纺织物残片,为纬起花的罗纹织物,经鉴定原料可能为野生葛纤维。经密每厘米约10根;纬密每厘米罗纹部约26—28根,地部13—14根,花纹为山形斜纹和菱形斜纹。织物组织结构是绞纱罗纹,嵌入绕环斜纹,还有罗纹边组织[14]。较之黄河流域的平纹粗麻布,其纺织工艺已相当进步。纺织业中桑蚕饲养可能已经出现,姑且不论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发明养蚕的传说是否可靠,仅从考古发现来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器上就发现有可能属于家蚕的雕刻图案,山西省芮城县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1件陶蚕蛹[15],河北省正定县南阳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2件陶蚕蛹[16],山西省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还曾发现过1件陶蚕茧[17]。如果说这些发现还不足以证明丝织业的发生,那么丝织品实物标本则直接证实了丝织业的存在。在河南荥阳青台遗址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4000年—前3500年)的瓮棺W164人骨上就发现有纱、罗残迹,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标本[18]。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10×10或30×10根,每根丝线粗0.2—0.4厘米,系多茧合抽成丝[19]。铜石并用时代,纺织业及桑蚕缫丝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有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前2000年)的丝带、丝线和绢片等丝织品实物,经鉴定为家蚕茧丝所织。[20]丝带分10股,每股单纱3根,编成两排平行的人字形纹,宽约0.5厘米。绢片系平纹织法,经纬粗细相仿,密度为每平方厘米47—47根,已是相当纤细的丝织产品。进入青铜时代,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和陕西省宝鸡茹家庄遗址发现有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丝织品实物。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丝绸和丝织品的发现更是屡见不鲜,一些铜器上的采桑图显示出当时已经有高株普通桑和矮株地桑(或称“鲁桑”,系人工改良的结果)[21]。显然,秦汉以前桑蚕丝织业的基础已经奠定,而秦汉以来这一手工业门类的发展更毋须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