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天马”的历史涵义

一、汉代“天马”的历史涵义

按“天马”之说始自汉武帝时,它有特定的历史涵义。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的侵扰,急需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所以非常重视对良马的搜求。武帝又喜神仙、爱迷信,他相信“祥瑞”。《史记·大宛列传》载:“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1]这时汉代有了神马之说。它反映了汉武帝用卜卦的瑞应说,来表达他急于求得好马,扩建骑兵、反击匈奴,加强王权的心情。

关于汉代最初所谓的“天马”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如《史记·大宛列传》云:“大宛在匈奴西南……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2]《汉书音义》曰:“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3]。可见大宛的真正“天马”是高不可攀的;大宛的善马只是五色母马(凡马)与“天马”交配生下的后代,所以叫“天马子”,还不是真正的天马。又《史记·大宛列传》云:“自博望侯骞死后,……及汉使乌孙,……乌孙乃恐,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女翁主为昆弟,天子问群臣议计,皆曰:必先纳聘,然后乃遣女。”[4]后来汉武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乃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5]。这段记载只是说汉武帝得到了乌孙和大宛的良马,把它取名为天马,实际上也不是大宛高山上人不可得的天马。同时这段记载也说明天马的名称在随时改变,天马还是神话中的想象,不过已经把现实生活中得到的良马、善马、骏马取名为天马了。这段记载也说明汉武帝在取得大宛汗血马后,天马的名称才正式固定下来。可以看出,汉武帝要从乌孙取得良马还必须付出外嫁汉家宗室女子为代价。可见得到的所谓天马,不会很多,当然也只有天子皇室所专有,一般臣民是得不到的。至于从大宛所取得的天马,其代价更为昂贵,留在下文再说。

我们可以看出,汉代天马的名称,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汉武帝反击匈奴、沟通西域、武功远播,以至汉威极盛的过程。如早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李广利将军与匈奴单于战于朔方余吾水上,就发现过“夏,马生余吾水中”[6],但这时没有把它称为天马。后来到了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据《汉书·武帝纪》云:“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李斐曰:“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敦煌界,数于此水(指渥洼水)旁见群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利长先作土人,持勒靽于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马,献之。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7]说明这时把西北敦煌的渥洼水出的马,也视为天马。又在同年十一月辛巳朔旦,汉武帝发布诏书:“曰:朕以眇身托于王侯之上,德未能绥民……冀州脽壤乃显文鼎,获祭荐于庙,渥洼水出马,朕其御焉。”可见渥洼水中出来的天马,只有至尊天子才能骑用。这种天马,当然不会很多。到了太初四年(公元前104年),据《汉书·武帝纪》云:“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这时将大宛汗血马称为天马,同时也是汉武帝很得意的时候,史载:“伐胜大宛。赖天之灵。……获王首虏,珍怪之物毕陈於阙”[8]

《汉书·武帝纪》有关攻大宛、取善马的记载,省略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李广利列传》的许多故事,现在我们把它概括略谈一下,对于理解汉代天马的历史涵义是有一定帮助的。

汉武帝为了求得大宛马,曾多次派出了许多使臣和军队。史载:“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9],同时为了求得乌孙的好马,还采用了嫁姑娘的办法,如“乌孙以千匹马聘汉女,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乌孙,乌孙王昆莫以为右夫人”[10]。即使如此,但大宛、乌孙的真正善马,汉武帝这时还没有取得。主要原因是汉王朝的军威还未深入西域。如史载“大宛以西皆自恃远,尚骄恣”[11],甚至“禁其食物,以苦汉使”[12]。后来在伐大宛前,才有人向汉武帝进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13]。汉武帝爱大宛好马着了迷,想尽了各种办法,史载:“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14]。但大宛王认为“宛宝马也”,“不肯予汉使”,气得汉使臣椎金马而去。宛王又派人杀掉汉使,取其财物。这件事激怒了汉武帝,于是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大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15]。李广利的大军受尽了沙漠路途遥远和饥饿的折磨,几万军队没到达大宛城,就仅仅剩下了几千人。李广利想撤兵,汉武帝“大怒,而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16]。可见为了搜求大宛好马,汉武帝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汉武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有得到大宛真正的好马;这时又碰上和匈奴打了败仗,“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于匈奴”[17],很多公卿大臣都希望汉武帝改变战略,“……罢击宛军,专力攻胡”。但汉武帝求大宛好马心切,害怕“宛马绝不来”,“宛小国而不下”,“为外国笑”。为了顾全汉王朝的国威,武帝又下了最大的赌注,“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余匹,驴骡橐它以万数。多齎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凡五十余校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谪,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18]。汉武帝为了取得大宛善马,几乎动用汉代西北边区的全部兵力和民力。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汉兵到达宛城只有三万人,还遭到大宛军队的拼死抵抗。汉兵采用了断绝水源、层层包围和攻心战术,最后迫使大宛贵人杀死国王毋寡,以交出善马和供应汉军粮食为条件,双方罢兵议和。大宛交出了多少善马呢?史载:“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匿善马而杀汉使,今杀王毋寡而出善马,……汉毋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宛乃出其善马、令汉自择之,……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匹……乃盟而罢兵……乃罢而引归。”[19]所谓大宛“汗血马”者,汉军只取得数十匹耳!其他则为不及当时善马标准的“中马”或次下的马了。

这一次惊心动魄而具有历史性的取马战役,汉武帝前后动用的兵力民力,不下数十万,使许多士兵和百姓为此而饿死边疆,喋血沙场,所花的代价是何等昂贵!所谓天马,才真正到了汉家。于是“作西极、天马之歌”,作为郊祀乐章,以歌颂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天马歌》在《史记·乐书》和《汉书·礼乐志》中均有记载。《史记》中的天马歌是[20]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汉书》中的天马歌是[21]

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傥,精权奇,躡浮云,晻上驰。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经千里,循东道。天马徕,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閭闔,观玉台。

大家知道,《史记·乐书》和《汉书·礼乐志》中所载的《郊祀乐》是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专用来祭天的礼乐,《郊祀歌》共有十九章,《天马歌》属第十章,它象征天子的威仪,普通臣民是不能配用的,这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法之不可僭越,是一个极普通的历史常识问题,用不着多谈。对文学艺术夸张渥洼水出和伐大宛所得“天马”的神奇,它足踏浮云,临空飞腾,转瞬万里的雄姿英态,也无需多作解释。很重要的是需了解汉代“天马”的历史政治涵义。“天马”已由过去高山上人不可得的神马,经历了“与凡马异”、“以水中出”及兴师动众伐贰师城所得的“宛宝马”这样一个离奇的过程;又通过文学形式转化为歌颂天子武功的《天马歌》。这时已经把现实生活中的善马抬高到常人不可攀及的神马的崇高地位了。实际上,谁也明白,歌颂“天马”的神奇就是歌颂汉武帝的神圣,“天马”已经是汉武帝武功远播、四夷宾服的象征,也是刘姓王朝兴旺发达的标志,是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强化的象征。谁能享受这种尊荣呢?自然非天子莫属。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大一统雄图思想,创立的著名“天人三策”,大谈符瑞与政治的关系,对理解“天马”与“定一尊”的历史政治涵义很有帮助,因涉及过宽,这里不必多谈。

汉武帝为了炫耀他的神圣武功,还将黄金改铸为“袅马”蹄形(即出土文物中的汉代“马蹄金”),来象征“天马”的降临,并用它来赏赐诸侯王,以显示中央王权的尊贵。《汉书·武帝纪》:“太始二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冝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袅蹏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应劭曰:“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为麟趾袅蹏,以协嘉祉也,古有骏马名要袅,赤喙黑身,一日行万五千里也。”[22]以黄金改铸成“袅马”蹄形的马蹄金,它只有封侯封王的皇亲国戚和功勋大臣才能得到赏赐,可见“天马”的政治涵义是何等的尊荣。没有高官显爵的臣民,要想分享“天马”的尊荣,岂不比登天还难吗?

由文学形式歌颂的“天马”,很自然会转化为皇宫的艺术陈列物。东汉张衡《东京赋》云:“铜雀蟠蜿,天马半汉”,注“天马、铜马也”,这里就是将“天马”转化为铜制内府宫廷陈列品了。又《汉书·武帝纪》云:“(元封)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也。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名平乐馆”[23]。这里东汉明帝亲自御驾出行,到西汉王都长安去迎接飞廉和铜马,这件不寻常的事情,意味着什么呢?显然不能用宗教迷信来解释这件事情的全部意义,它应意味着东汉明帝对刘姓祖先汉武帝的尊崇,对汉武帝神圣武功的尊重,自然东汉天子要亲迎飞廉和铜马(即“天马”)了。

汉代的“天马”既然有这样崇高的政治象征和历史涵义,当然不是一般臣民所能随意仿制和私有,自然汉家天子也不会随意将“天马”赐予臣下的。所以我们认为汉代“天马”有它特定的专指涵义。至少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它是想象中的神马或把从西域地区所取得的善马称为“天马”,但数量极少。第二,文学和宫廷陈列的“天马”,它是汉家天子皇朝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得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