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所藏一号印为铜印,重144.8克;形状为近正方形,圆角,印面四边向外弧;边长分别为5.2厘米、5.3厘米,印厚0.6厘米;钮高2厘米,柱钮,带钮通高2.8厘米,钮上有一近圆形穿孔。印文属阴文(白文),书体篆书(九叠篆);文字竖行排列,为“首领”二字,印文四周有边框。背款为凿刻的行书体西夏文,印钮上端刻“上”字,右侧刻“正德七年”,属于年号加年数的纪年方式。“正德”是崇宗李乾顺时期的年号,“正德七年”为公元1133年,当是授印年代。左侧刻有四字,凿刻潦草,难以辨析。一号印基本合乎僧监、副判、权首领印的尺寸,重量比规定的轻。

二号印为铜印,重227.3克;形状为近正方形,圆角;边长分别为5.8厘米、5.7厘米,印厚0.8厘米;钮高1.8厘米,柱钮,带钮通高2.8厘米,钮上有一近圆形穿孔。印文属阴文(白文),书体为篆书(九叠篆),竖行排列,为“首领”二字;印文四周有边框。背款是凿刻的行书体西夏文,印钮上端刻“上”字,右侧刻“正首领兀西□玉”,“正首领”应为官职,“兀西□玉”应为受印人名字;左侧刻有“天盛乙酉十七年”,属于年号加干支加年数的年款。“天盛”是仁宗李仁孝时期的年号,“天盛十七年”为公元1165年,是授印年代,即官印颁发启用的时间。据陈炳应先生推断,西夏的度量衡与宋代相近,一两相当于现在的40克左右,1尺相当于现在的30厘米左右,1寸相当于现在的3厘米左右,1寸7分相当于现在的5厘米左右。二号印基本合乎僧监、副判、权首领印的尺寸,重量比规定的要轻。

一号和二号印印文均为铸就,笔画工整,字迹清晰;印章制作精细,庄重古拙。崇宗和仁宗是现存西夏印较为集中的历史时期,二印是研究西夏官制、社会史等的重要史料。我国古代印钮上一般都有穿孔,便于穿绳佩戴[5]。从现存西夏官印看,印钮带有穿孔的也较多。一号、二号印印钮上均有穿孔,符合西夏官印的一般规律。《西夏官印汇考》一书将二印的保存地点注为“兰州师范大学”[6],其实应为“甘肃师范大学”(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此二印最初保存在历史系文物室,后移交博物馆。

原刊于《丝绸之路》2010年第20期

【注释】

[1]史金波等:《西夏天盛律令》,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3门,第17、18条19条。

[2]史金波等:《西夏天盛律令》,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3门,第17、18、19条。

[3]史金波等:《西夏天盛律令》,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卷第3门,第19、20条;韩小忙:《西夏官印略说》,《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陈炳应:《西夏的印章制度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有关《天盛律令》条文的翻译、解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4]韩小忙:《西夏官印略说》,《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5]牛达生:《西夏官印》,《文物》1986年第4期。

[6]罗福颐:《西夏官印汇考》,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5、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