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独立环境下的多种经济类型文化
2025年10月14日
(一)相对独立环境下的多种经济类型文化
中国地处北半球,背对欧亚大陆腹地,东南面海,自然地理的基本特点就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自西而东形成三个巨大的阶梯状地形结构。而且,中国大陆基本处于高原沙漠、山川河流及海洋的环抱之中,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巨大地理单元。这样,就使得秦汉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基本上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容。不仅如此,在这一地理大单元中,由于纬度、地貌以及季风等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各地区的气候,尤其是水热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降雨量从东南到西北依次递减,气温自南而北逐渐转寒,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等三大气温带。其中中国大陆部分主要处在亚热带和温带气温带的范围之内,而亚热带与温带气温带的分界线大致由陕西省南部的秦岭东延至淮河一带。显然,中国大陆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大单元,但它本身就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地理小单元。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境内就形成了三种适应不同气候环境背景的基本经济文化类型体系[1]。秦岭——淮河以南是稻作农业经济文化类型,以北的黄河流域则是粟作农业经济文化类型。同时,温带地区的兰州、榆林、呼和浩特、张家口、锡林浩特一带,亦即长城沿线为400毫米等雨量分布线所在,基本上代表着旱作农业和畜牧业经济的大致分界限,以北属于采集狩猎或游牧经济文化类型。在此基础上,还逐渐形成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农业文化为主导的发展特点。这种环境特点与经济文化的多样性,不仅造就了特征鲜明的区域文化,并在交流聚合中奠定了东方文明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