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开设简牍学课程的一些经验
西北师范大学是我国较早开设简牍学课程的高校之一。1996年,成功申报国内第一家简牍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获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此之前,已为本科生开设《简牍学概论》选修课,形成了西北师大集学士、硕士和博士教学与培养于一体的简牍学教学模式。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学生知识层次和学习兴趣,探索了一些不成熟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有:
1.从旧到新、由浅入深
初涉简牍,学生往往不知所云,以为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枯燥学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作了较长时期的思考。人们通常以为简牍学可能深奥莫测。其实简牍犹如今日之纸张,是古人通用的书写材料。魏晋以前的历史,基本上是写在简牍上的。广义上说,研究简牍就是研究魏晋以前的中国古代史。抓住这一点,简牍学课程就容易讲得生动有趣,因为学生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极为关注,将出土简牍与古代史有机结合,既易增加阐述古代史的筹码进而普及简牍知识,又往往能使古代史实落到实处,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由浅入深也是我们需关注的问题。高校开设简牍学课程,根本目的不在普及而在提高。我们在开设简牍学课程的同时,配合古文字学、文献导读、古史专题等课程,使学生能较深入地利用简牍资料独立探究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课题,在这方面已经获得了一些成果。
2.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单凭口头讲述或文字表达,学生不会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在这方面也作了摸索改进。
鉴于近年来高校多媒体技术日臻成熟,我们充分利用投影及视频影像,将简牍图版和发掘实况乃至出土文物中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各层面加以展示,学生在听讲相对枯燥的课程内容时,直接观看乃至欣赏图片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3.结合实际,知有裨益
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反复强调,今日中国出土简牍数量日增,社会和政府必将对简牍学给予重视和支持,简牍对再现古代史实乃至为今日建设之借鉴均有裨益,在不远的将来,高校设置简牍学课程乃至科研机构的加开均有可能,就业机会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的拓展同步进行的。或许有一天,不了解简牍的学生无法从历史系毕业,就业也将面临难题。
一个世纪以来,简牍出土数量日增,简牍学也逐渐引起重视。高校开设简牍学课程势在必行,但因专业设置须与社会需求接轨,而目前社会对简牍学专业人员需求量小,影响了学生钻研简牍学的兴趣。相信随着社会与政府观念的调整,我国简牍学教学与研究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以《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强化特色——简牍学课程建设刍议》为题原刊于《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第3期
【注释】
[1]参见:钱大昕著,吕友仁标校:《潜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前言第7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居延汉简》,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306.10:“五十一纸重五斤。”然未见图版,存疑。
[3]戴家璋主编:《中国造纸技术简史》,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44、71页。
[4]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5]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