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简介
《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这本书是由.陈宏智,杨保栓主编创作的,《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共有360章节
1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编委会名单
主 任 郭长华 副主任 张晓根 刘 源 俞 浩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华杰 王国栋 邓继辉 田玉民 朱...
2
《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编写人员名单
主 编 陈宏智 杨保栓 副主编 陈文钦 杨仕群 编 者 (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宏智 陈文钦 崔满全 宋崇飞 ...
3
编写说明
畜牧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畜牧...
4
前言
本教材的编写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为本位。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在保持科学性和...
5
目录
目 录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畜牧兽医类规划教材》编委会名单 《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编写人员名单 编写说明 前言 绪 论 一、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的研究内容 二...
6
绪 论
【知识目标】 ◆了解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的研究内容、课程性质及其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熟悉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 【技能目标】 ◆能够...
7
一、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的研究内容
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是研究畜禽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病理诊断技术的一门科学。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畜禽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疾病经过与转归,以及疾病过程...
8
二、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课程性质与学科地位
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是兽医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学好本门课程是学好畜禽普通病诊疗技术、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等专...
9
三、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的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材料 (1)患病畜禽或活体组织。 (2)畜禽尸体或病变组织。 (3)实验动物及其病变组织。 (4)畜禽组织细胞培养物。 (5)临床检验送检的畜禽血液、...
10
四、学习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一)指导思想 1.以动态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 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任何病理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往往仅代表某一阶段的状态...
11
五、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课程的基本内容
畜禽病理与病理诊断总体上分为病理基础、病理诊断技术、主要器官疾病病理与病理诊断、常见疫病病理与病理诊断等四大模块。基础病理模块为畜禽病理基本知识,分八章。除第一...
12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知识目标】 ◆了解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与分类。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本章知...
13
第一节 疾病学基本原理
...
14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畜禽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表现出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使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
15
二、疾病的分类
为了便于对疾病进行研究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需要对疾病进行分类。疾病的分类方法很多,通常采用以下三种分类方法: (一)按疾病的经过分类 按照疾病的经过,即根据病...
16
三、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 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称为疾病的经过(或称疾病过程)。疾病过程中由于损伤与抗损伤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不断消长,使疾病呈现不同的阶段性,尤以生物性因素...
17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其相应的原因,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还有对疾病起促进作用的条件,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即...
18
一、外界致病因素
(一)生物性致病因素 生物性致病因素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它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霉形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
19
二、疾病的内因
引起疾病发生的内因,一般是指机体的防御功能降低,机体的遗传性和反应特性的异常等,可直接引起疾病或促进疾病的发生。 (一)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降低 1.屏障结构破坏...
20
三、疾病发生的条件
条件性因素虽然不会直接引起机体发病,但它可影响外界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影响机体的功能状态和抵抗力,从而在疾病发生上起着促进或阻抑的作用,条件性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
21
四、疾病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在疾病发生上,外因是重要的,没有外因的作用,许多疾病就不会发生。但是,在外因作用下,是否能引起发病,往往决定于机体内部因素。例如,必须有病原微生物侵入,才能使机...
22
第三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23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机制
各种外界致病因素通过不同的媒介作用于机体后,产生各自的致病作用,它们有的只是在疾病之初起致病作用,当其造成机体损害后即失去作用,如机械性创伤、高温所致的烧伤等;...
24
二、致病因素在体内的蔓延途径
当外界致病因素的强度过大或数量过多,或机体的抵抗力被削弱时,致病因素就能突破机体的内外屏障,并按以下三种途径在体内扩散。 1.组织扩散 致病因素从侵入部位沿组织...
25
三、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与主导环节
因果转化规律是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恶化与好转都按因果转化规律进行。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就是指原...
26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各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 ◆了解各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原因、分类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各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特...
27
第一节 充 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它主要是局部微循环血管扩张,充满血液的结果。按其发生原因及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及静脉性充血两大类(图2.1)...
28
一、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动脉血流入增多的现象,简称充血。 (一)原因与类型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
29
二、静脉性充血
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局部组织器官静脉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这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可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
30
第二节 出 血
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以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内出血可发生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出血灶大小不一,若出血较多,局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