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理变化
2025年09月26日
二、病理变化
1.破裂性出血的病理变化 因出血的血管种类及局部组织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1)血肿:动脉血管破裂时,如果流出的血液蓄积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压挤周围组织,称为血肿。血肿常发生在皮下、肌间、黏膜下、浆膜下和脏器内,为分界清楚的全血凝块,暗红或黑红色。较大的血肿,切面常呈轮层状,或还有未凝固的血液。时间稍久的血肿块外围有结缔组织包膜。
(2)积血:体腔内出血称为腔出血或腔积血(如胸腔积血、腹腔积血、心包积血)。
(3)溢血:伴有组织破坏的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称为溢血,常与组织碎片相混合。如脑溢血。
(4)血尿:混有血液的尿液,称为血尿。血尿可能是膀胱出血或尿道出血。
(5)血便:混有血液的粪便,称为血便。如血便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肠道前半部出血时呈暗红色,直肠出血为鲜红色。
(6)实质性出血:如果软组织大面积损伤,分辨不出是动脉还是静脉血管出血时,则称为实质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的病理变化
(1)点状出血:多见于皮肤、浆膜、黏膜和实质器官表面,出血点呈针尖大、针头大、粟粒大不等,出血点的直径不超过1mm,又称淤点。
(2)斑状出血:为绿豆大、黄豆大或更大的密集血斑,范围较大的出血(直径数毫米至10mm)称为淤斑。皮肤、黏膜上的淤斑带紫色者称为紫癜,如急性猪瘟时皮肤上常有淤点、淤斑或紫癜。
(3)出血性浸润:血液弥漫浸透于组织间隙,使出血的局部呈大片鲜红或暗红色,称为出血性浸润。出血性浸润多发生于淤血时,如胃肠道、子宫等器官的变位。
(4)出血性素质:当机体有全身渗出性出血倾向时,称为出血性素质。出血性素质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急性猪瘟、急性猪肺疫等)、中毒病(如有机磷毒物中毒)、牛的蕨中毒及原虫病(如焦虫病、弓形体病),并且是这些疾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有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