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三、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

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称为疾病的经过(或称疾病过程)。疾病过程中由于损伤与抗损伤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不断消长,使疾病呈现不同的阶段性,尤以生物性因素所致的传染病,其病程经过的阶段性表现最为明显。通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潜伏期 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一般症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非传染病称为隐蔽期)。潜伏期的长短根据病因的特点和机体本身状况表现得并不一致,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内数量越多,毒力越强,或者机体抵抗力弱时,则潜伏期较短,否则较长。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达1年以上,炭疽病多为1~3小时。在潜伏期中,机体要动员全部的抗损伤力量与致病因素的损伤作用进行顽强斗争。如果机体的抗损伤力量战胜了致病因素的损伤作用,则疾病就不会发生;否则,就会出现疾病的早期症状,并进入第二阶段。

2.前驱期 从出现一般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这一阶段称为前驱期。在这一阶段中,机体的功能活动和反应性均有改变,一般只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呼吸心跳加快、使役和生产力降低等。此期通常为几小时到一两天。机体进一步动用一切抗损伤力量与致病因素作斗争,若机体抗损伤力量战胜病因的损伤作用,或加上适当的治疗,则疾病开始好转而康复;否则,疾病继续向前发展,进入第三阶段。

3.明显期 疾病出现明显的典型症状时期,称为明显期。在此期,症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诊断和治疗本病有着重要意义。此期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如马大叶性肺炎为6~9天,猪丹毒为3~10天,口蹄疫可持续1~3周。

4.转归期 转归期又称归转期,是指疾病的结束阶段。在此阶段中,有时疾病结束得很快,症状在几小时到一昼夜之内迅速消失,称为“骤退”;有时则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渐消失,称为“缓退”。

疾病过程可因致病因素损伤作用的加强或抵抗力的下降,使机体功能障碍和临床症状的进一步加剧,称此为疾病的“恶化”;若疾病症状在一定时间内暂时减弱或消失,称为“减轻”;若在某一些疾病过程中又伴发有另一种疾病,称为“并发症”,如幼畜副伤寒时可以并发肺炎。此外,有些疾病在恢复后,经过一段时间又重新发生同样的疾病,称为“再发”或“复发”。

(二)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转归是疾病过程的最后结局,有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或死亡等三种形式。

1.完全痊愈 完全痊愈是指病因作用消除,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恢复,形态结构的损伤得到修复,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完全恢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恢复正常。

2.不完全痊愈 不完全痊愈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已经消失,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已停止,但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损伤未完全恢复,往往遗留某些持久性的病理状态。对此,机体借助于代偿作用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关节炎后造成关节肿大,变形;心内膜炎之后形成的心瓣膜闭锁不全或瓣口狭窄等。不完全痊愈的机体,当其功能负荷不适当地增加,或机体状态发生改变时,可因代偿功能失调而致疾病再发。

3.死亡 死亡是生命活动的停止,完整机体的解体。死亡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通常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濒死期:此时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和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抑制状态,表现反射迟钝、感觉消失、心动微弱、呼吸时断时续或出现周期性呼吸、括约肌松弛、粪尿失禁、体温下降等。

(2)临床死亡期:此期主要标志为呼吸与心跳完全停止,反射消失,中枢神经处于高度抑制状态,但各种组织内仍然进行着微弱的代谢过程。

濒死期和临床死亡期内,由于重要器官的代谢过程尚未停止,有些急死动物(如触电致死),这时若采取急救措施,有复活的可能,又称此期为死亡的可逆时期。

(3)生物学死亡期:这是死亡的最后阶段。此时从大脑皮层开始,到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重要器官的新陈代谢都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不能再度复活,并且随后出现尸冷、尸僵、尸斑及尸腐等死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