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与病理变化
(一)急性败血型猪瘟
1.皮肤、浆膜、黏膜出血 全身皮肤尤其耳、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图18.7,见彩插9),皮下组织出血性浸润。心外膜、喉黏膜、膀胱黏膜斑点状出血。
2.出血性淋巴结炎 全身各部淋巴结发生急性出血性炎症,表现淋巴结肿大、出血,表面呈暗红色,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外观,严重时整个淋巴结类似一个血肿(图18.8,见彩插10)。
3.出血性肾炎 肾脏发生出血性炎症,但以出血最为明显。在肾表面或切面均弥散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的出血点(图18.9,见彩插10)。
4.脾脏出血性梗死 脾脏边缘或一端形成黄豆大或更大的出血性梗死灶,梗死灶肿胀,突出于脾脏表面,质地坚实,呈红褐色。切面致密、干燥,并失去原有结构(图18.10,见彩插10)。
(二)亚急性胸型猪瘟
此型猪瘟是在急性败血型猪瘟的基础上,又有巴氏杆菌的并发感染。此型猪瘟除具有急性败血型猪瘟变化外,还具有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胸膜炎和心包炎等巴氏杆菌病的病变特征。病变肺脏表面隆起,无光泽,或附有纤维素性假膜,有时可见肺、肋、胸膜粘连。肺炎病灶发生“肝变”,质地变实。表面及切面呈暗红色、灰黄色或灰白色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图18.11,见彩插10)。心脏见有纤维素性心包炎和心外膜炎病变。
(三)慢性肠型猪瘟
此型猪瘟是在急性败血型猪瘟的基础上,又并发感染沙门杆菌,而导致肠管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除具有败血型猪瘟变化外,最突出的变化是在回肠末端、结肠和盲肠(尤其回盲口附近)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病变以肠壁淋巴滤泡为中心。首先肠壁的淋巴小结增生肿胀,中心发生坏死,并有纤维素渗出,与坏死组织凝固在一起,形成干涸的坏死痂。由于其炎症的发展是间歇性的,时而加重,时而减轻,故使其坏死和渗出的纤维素形成轮层状或纽扣状结构,故称扣状肿。扣状肿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干燥,隆突于肠黏膜表面。当其坏死痂脱落后,遗留有纽扣状溃疡,严重时甚至造成肠穿孔,称为“烂肠瘟”(图18.12,见彩插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