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与发病机制
2025年09月26日
一、病原与发病机制
旋毛虫的成虫寄生在宿主的小肠内,称肠旋毛虫。幼虫寄生在宿主的横纹肌内,称肌旋毛虫。其发育的基本过程是:人或动物吞食了含有旋毛虫包囊的病肉后,包囊被胃液溶解,幼虫从囊内逸出,迅速钻进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皱襞内寄生,约经两昼夜后,肌旋毛虫变成性成熟的旋毛虫成虫。经雌雄变配后,雄虫死亡,受精的雌虫侵入小肠黏膜、肠腺管腔内或淋巴间隙内,分批产出大量幼虫(每条雌虫可产500~10000条幼虫)。幼虫也分批地钻入淋巴管,随淋巴流进入血液,并经血流到达肌组织,在肌纤维内形成肌旋毛虫。
旋毛虫幼虫对横纹肌具有亲嗜性,尤其活动频繁的肌肉最易感染,如膈肌(特别是膈肌角)、咬肌、舌肌、肋间肌、肩甲肌、心肌、腓肠肌及股部肌肉等。这与这些部位肌肉活动频繁,血液循环旺盛,能满足虫体的营养与代谢需要有关。
成虫在小肠内寄生,可引起小肠的卡他性肠炎,对机体影响不大。幼虫在横纹肌内寄生,可形成虫体包囊或包囊性肉芽肿。陈旧包囊可被体液中的钙盐沉着而发生钙化,若钙化波及到虫体,幼虫则迅速死亡。
在家畜中以猪的旋毛虫病最为多见,猪旋毛虫病多因误食被带有旋毛虫包囊的骨、肉、洗肉水污染的饲料,或吞食患有旋毛虫病的病鼠而感染发病。人误食了患有旋毛虫病的病猪肉可引起人的旋毛虫病。所以,旋毛虫病的病猪肉是人旋毛虫病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猪肉旋毛虫的检验,对人的食品卫生和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