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和类型
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根据其发生原因不同可将贫血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失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是由于出血过多所引起的一种贫血,又称出血性贫血。根据其出血速度可将其分为急性出血性贫血和慢性出血性贫血两种。
1.急性出血性贫血 通常发生于严重的创伤、器官破裂(肝破裂、脾破裂)、难产和子宫、肺、鼻腔重度出血,以及有出血性素质的机体发生各器官出血等。
2.慢性出血性贫血 多见于长期反复多次的小出血,如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结核病、肝片吸虫病、血矛线虫病、胃肠溃疡、长期反复多次采血等均可引起慢性出血性贫血。
(二)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在体内被大量破坏(溶解)所引起的一种贫血。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化学性因素 苯、氯酸钾可使血红蛋白变性;蛇毒可破坏红细胞膜上的磷脂,胆酸盐可溶解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溶解,引起贫血的发生。
2.生物性因素 如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血液寄生虫等。前两者可产生溶血性物质(溶血素)而致红细胞大量溶解并可产生大量有毒物质,使血红蛋白变性。某些血液寄生虫如焦虫、锥虫等可通过机械性、毒性或免疫性作用,引起红细胞的大量破坏。
3.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见于遗传性血液病及代谢病。由于致病基因的作用,致使红细胞发育异常,呈现某些自身性缺陷,从而引起红细胞的大量破坏而发生贫血。
4.物理性因素 高温能溶解红细胞的类脂成分,增加其通透性和脆性,导致红细胞被大量破坏。电离辐射除能直接破坏红细胞外,还可使红细胞脆性增加,因而发生溶血。
5.免疫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通过免疫机制使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发生贫血。如异型输血所致的溶血、新生幼畜溶血病、马传染性贫血,以及某些药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等,均与免疫因素有关。
(三)营养不良性贫血
营养不良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原料缺乏所引起的一种贫血。多在长期采食营养缺乏的饲料,或因消化不良、吸收障碍,或需要、丧失过多微量元素等原因所致。红细胞生成原料主要有蛋白质、铁、铜、钴和维生素等。
1.蛋白质缺乏 蛋白质是合成亚铁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缺乏时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引起贫血。
2.铁缺乏 铁是合成亚铁血红素和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缺乏时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引起贫血。
3.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 维生素B12和叶酸属于红细胞的成熟因子,可促进红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成熟。缺乏时红细胞生成障碍,引起贫血。
4.铜、钴缺乏 铜可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和红细胞成熟,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缺乏时均可引起贫血。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破坏,红细胞再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
1.慢性中毒 如重金属盐、氯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中毒,以及牛、羊蕨类植物中毒等。这些毒性物质不仅抑制红细胞生成,而且也可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这说明骨髓干细胞受到损害,而使红细胞再生障碍引起贫血。
2.某些传染病 如马鼻疽、结核病、马传染性贫血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
3.放射性损伤 某些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的镭、锶、钙等,可长期蓄积在骨髓中,并可造成骨髓的损伤,导致红细胞再生障碍而引起贫血。
4.造血组织受机械性干扰 指造血组织被某些非造血组织所占据或取代,以致造血功能和红细胞再生障碍。如骨髓纤维化、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多发性或转移性骨髓瘤等均可引起此型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