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与发病机制
牛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组织器官的结核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的坏死病灶为特征。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有人型、牛型、鼠型和禽型,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型结核杆菌引起。结核杆菌的形态,不同的型稍有差异。人型结核菌是直的或微弯的细长杆菌,呈单独或平行相聚排列,多为棍棒状,间有分枝状。牛型结核菌比人型菌短粗,且着色不均匀;禽型结核菌短而小,呈多形性。本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也不能运动,为革兰染色阳性菌。
结核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结核杆菌在机体中分布于各个器官的病灶内,因病畜能由粪便、乳汁、尿及气管分泌物排出病菌,污染周围环境而散布传播,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也可经胎盘传播或交配感染。
经呼吸道感染到达肺泡的结核杆菌趋化和吸引巨噬细胞,并为巨噬细胞所吞噬。在有效细胞免疫建立以前,巨噬细胞将其杀灭的能力很有限,结核杆菌在细胞内繁殖,一方面可引起局部炎症,另一方面可发生全身性血源性播散,成为以后肺外结核发生的根源。
(一)结核结节的形成机制
结核杆菌侵入体内或由原发病灶转移到某一局部组织。首先在局部繁殖,侵害局部组织。在结核杆菌存在的部位,最初出现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结核杆菌,阻止病菌扩散,但却不能将病菌消灭,病菌则可在其胞体内繁殖,最终导致嗜中性粒细胞解体。随后,在病灶中出现大量的单核吞噬细胞,一是来源于血液,二是来源于局部组织巨噬细胞的增殖。这种细胞对结核杆菌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但能否消灭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和病菌毒力强弱。如病菌毒力较强,病菌在细胞体内不能被消灭,而在胞体内继续繁殖,导致巨噬细胞解体。反之,如机体抵抗力较强,病菌在细胞体内被消灭,菌体崩解后,菌体内的类脂质成分弥散于吞噬细胞体内,使之转变为胞体较大、胞浆淡染的上皮样细胞。上皮样细胞的大量出现是机体抵抗力增强的表现。在结核病灶内的上皮样细胞之间还可出现一些多核巨细胞,又称朗罕细胞。其胞体特别大,其中有几个甚至几十个胞核,其吞噬能力更为强大。这种细胞是由上皮样细胞经融合或核分裂而胞体不分裂所形成。由上述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肉芽组织,称特异性肉芽组织。其病灶中心的上皮样细胞在细菌毒素的作用下发生干酪样坏死和钙化,周边则由肉芽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包围。所以,一个典型的结核结节有三层结构,即中心层为干酪样坏死灶或钙化;中间层为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成的特异性肉芽组织;外围层为由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所构成的普通肉芽组织(图17.13、图17.14,见彩插7)。
(二)结核结节的类型
1.增生性结核结节 此种结节最为多见,其特点是在组织和器官内形成粟粒大至豌豆大灰白色结节。其结节有时孤立散在,有时密发,有时几个结节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的融合性结节。此种结节以特殊肉芽组织的增生占优势,中心干酪样坏死不大或缺乏,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与普通肉芽组织围绕。
2.渗出性结核结节 此种结核较为少见,其特点是:在结核病灶内有明显的渗出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有多量浆液、纤维素的渗出和大量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少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并且这些渗出与病灶内的组织,很快发生干酪样坏死。病灶局部失去原有结构,形成灰黄色或灰白色干燥的干酪样物质,称为干酪样坏死。在其干酪样坏死灶的周围仅有薄层肉芽组织包围(图17.15,见彩插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