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霉形体肺炎
猪霉形体肺炎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支原体性肺炎,是由猪肺炎霉形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气喘和咳嗽,俗称猪气喘病。以融合性间质性肺炎、慢性支气管周围炎、血管周围炎、肺气肿,肺脏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胰样”实变,同时伴发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增生性炎症为特征。
(一)病原与发病机制
猪肺炎霉形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没有细胞壁的多态微生物,寄居于猪的呼吸道,具有多形性,其中常见的有球状、球杆状和杆状等。病猪和隐性带菌猪是其传染源。猪肺炎霉形体常存在于患猪的鼻道、喉头、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内和肺门与纵隔淋巴结等处。病猪通过咳嗽随飞沫和痰液向外界排出大量菌体,使周围猪群发生接触性感染。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圈舍通风不良、潮湿和拥挤,易引起本病流行。哺乳仔猪可通过患病母猪传染,当几窝仔猪并群饲养时易暴发本病。病猪在症状消失半年至一年仍可排毒。
霉形体进入呼吸道后,首先侵入黏膜的淋巴间隙,并沿淋巴流扩散,引起支气管周围炎。炎症常侵及左右两侧肺脏下垂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的前下部。随着炎灶的扩大,发展为支气管肺炎和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慢性病例,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以及左右两肺支气管周围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成为此型肺炎炎区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来源,显示淋巴组织及其生成的淋巴细胞在本病发病机制上的重要作用。
(二)类型与病理变化
根据其发展经过和病理变化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急性型 较少见,多发生于新疫区或怀孕以及哺乳的母猪。剖检可见两侧肺叶呈均等的高度膨大,色泽灰红或灰白,表面光滑,边缘钝圆,切面湿润。在心叶、尖叶和中间叶上散在有黄豆大小、灰红或灰白色稍透明的病灶,病灶质地坚实,切面湿润,像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变”或“胰变”(图19.1,见彩插13)。切开后从小支气管流出混浊、灰白带泡沫的浆液性或黏液性液体。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显著肿大,质地坚实,切面湿润,呈灰白色脑髓样。
2.慢性型 此型多发生于老疫区的仔猪,中猪通常由仔猪期感染发病迁延而来。由于病程较久,患猪大多体格瘦弱,被毛无光泽。剖检见有肺气肿和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在心叶、尖叶和膈叶的下部,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灶。病灶呈灰红色或灰黄色,质地坚实,略透明。切面湿润多汁,从切面流出灰白色黏稠的液体。有些病灶呈灰红色虾肉样外观,严重时病灶互相融合成较大的类似于纤维素性肺炎灰色肝变期变化(图19.2,见彩插13)。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显著肿大,为正常的3~10倍,呈灰白色脑髓样,质地坚硬。
3.继发感染型 继发感染是引起病猪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常继发感染的病原有巴氏杆菌、各种化脓性细菌、肺炎球菌、沙门菌以及猪鼻霉形体等。晚期病例除有本病的固有变化外,还可见到肺有大小不一的灰黄色坏死灶、化脓灶和干酪样坏死灶等。胸膜常发生纤维素性炎症,并发生胸膜粘连。眼观各肺叶病变区域色彩不一,多呈灰黄色、灰红色,硬度显著增加,表面常覆有灰黄色絮样或片状渗出物;切面平整、致密,或见一些干燥、无光泽的灰黄色与灰白色坏死灶呈镶嵌样分布,压挤时常见从支气管断端流出黄色或黄绿色黏稠脓液。肺门淋巴结和全身淋巴结发生点状出血和坏死等病变。
(三)病理诊断
1.急性型 肺脏充血、水肿、出血,出现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坚实的“肉变”或“胰变”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呈现增生性炎症变化,体积肿大,质地坚实。
2.慢性型 呈现肺气肿和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变化。
3.继发感染型 除见本病固有的变化外,还可见到纤维素性、化脓性肺炎和坏死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