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理变化
(一)传染性心包炎
传染性心包炎表现为浆液性、浆液-纤维素性或纤维素性心包炎。多伴发于某些传染病的过程中,如猪瘟、传染性胸膜肺炎、牛巴氏杆菌病、鸡大肠杆菌病等。
1.眼观变化 心包腔内蓄积多量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或纤维素性渗出物,使心包充盈而紧张,心包膜因炎性水肿而肥厚。心外膜充血,散在点状出血,浆膜面粗糙无光泽。当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时,心外膜上被覆一厚层灰白色絮状或膜状纤维素(图11.1,见彩插4)。有的病例心外膜上的纤维素因心脏跳动时摩擦、牵引而形成绒毛状,俗称“绒毛心”(图11.2,见彩插4)。结核性心包炎时,心外膜被覆数厘米厚的干酪样坏死物,状似盔甲,俗称“盔甲心”。此时,心包和心外膜因结缔组织增生而显著变厚,粗糙无光泽。
2.镜检变化 初期心外膜呈现充血、水肿并伴有白细胞浸润,间皮细胞肿胀、变形,浆膜表面有少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随后间皮细胞坏死、脱落,浆膜层和浆膜下组织水肿、充血、白细胞浸润加重,间或有出血,在组织间隙内有大量丝网状纤维素。与发炎心外膜相邻的心肌纤维呈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心肌纤维间充血、水肿及白细胞浸润。病程经过较久者,则为慢性,渗出物被新生肉芽组织机化而形成瘢痕,且包裹心脏。
(二)创伤性心包炎
创伤性心包炎因心包受机械性损伤所引起。因常有细菌随着异物侵入心包,常常表现为浆液-纤维素性化脓性炎。如果渗出物发生腐败分解并有气体形成,则可转化为腐败性心包炎。
1.眼观变化 心包腔高度充盈,心包膜增厚,失去原有光泽,变得粗糙不平。心包腔内充积大量污秽的纤维素或脓性渗出物,常因渗出物发生腐败而具恶臭气味。心外膜也变得粗糙肥厚,并常与心包膜发生粘连。在渗出物和心壁上常可查到刺入的异物或创痕(图11.3,见彩插4)。多数病例还可伴发创伤性网胃炎和心肌炎。在网胃和心包之间有时可见异物穿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管道。
2.镜检变化 炎性渗出物由纤维素、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与脱落的间皮细胞等组成。慢性经过时,渗出物往往浓缩而变成干酪样并可发生机化,造成心包粘连。心肌受损时,则呈现化脓性心肌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