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型

二、类型

以上分析了水肿发生的一般机制,但不同类型的水肿,由于原因不同,其发生的机制也有所差异,现将常见水肿的发生机制分述如下。

(一)心性水肿

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水肿。左心功能不全引起肺水肿,而右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引起全身水肿。水肿通常出现于身体下垂部或皮下组织比较疏松处,严重时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等。心性水肿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水、钠滞留 心功能不全时,心输出量降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肾流量减少,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导致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增多。球-管失衡造成水钠在体内滞留。

2.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心输出量降低导致静脉血流障碍,进而引起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左心功能不全易发生肺水肿,右心功能不全可引起全身性水肿,尤其在机体的低垂部位,如四肢、胸腹下部、肉垂、阴囊等处,由于重力的作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更高,水肿也越发明显。

3.其他 右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胃肠、肝、脾等腹腔脏器发生淤血和水肿,造成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静脉回流障碍引起静脉压升高,妨碍淋巴回流,均可促进水肿的形成。

(二)肾性水肿

肾脏疾病时常常发生水肿,如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功能不全等都可发生水肿。肾性水肿属全身性水肿,以机体组织疏松部位表现明显,严重的病例也出现胸水和腹水。其发生机制为:

1.肾排水排钠减少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但肾小管仍以正常速度重吸收水和钠,故可引起少尿或无尿。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大量肾单位遭到破坏使滤过面积显著减少,也可引起水、钠滞留。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受损,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白蛋白滤出,当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可形成蛋白尿而排出体外,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这样可引起血液的液体成分向细胞间隙转移而导致血容量减少,后者又可引起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分泌增加而使水、钠重吸收增多。

(三)肝性水肿

许多严重的肝病特别是肝硬变,可引起肝功能不全、导致全身性水肿,常表现为腹水生成增多。其发生机制如下:

1.肝静脉回流受阻 肝硬变时,由于肝组织的广泛性破坏和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压迫肝内血管,使肝静脉回流不畅。窦状隙内压明显增高,经肝窦滤出的液体(含蛋白质成分多)增多,当超过肝内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时,可经肝被膜滴入腹腔内而形成腹水。

2.门静脉高压 肝硬变时肝静脉回流受阻,可导致门静脉高压,导致肠壁及肠系膜毛细血管流体静压随之升高,液体由毛细血管滤出明显增多,液体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3.钠、水潴留 肝功能不全时,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功能降低,使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多。腹水一旦形成,则血容量降低,又可抑制心钠素分泌、促使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进一步导致钠、水滞留,加剧肝性水肿。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肝脏为蛋白质合成器官,肝脏疾病时,可使蛋白质的合成减少,使血浆蛋白含量及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可促使水肿的发生。

(四)营养不良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亦称恶病质性水肿,在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的寄生虫病、慢性消化道疾病、恶性肿瘤等)和动物营养不良(缺乏蛋白性饲料或其他某些物质)时,机体缺乏蛋白质,造成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渗透压相对较高,引起水肿的发生。

(五)肺水肿

在肺泡腔及肺泡间隔内蓄积多量体液称为肺水肿。其发生机制如下:

1.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损伤 由各种化学性(如硝酸银、氨气、毒气)、生物性(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引起的中毒性肺水肿,有害物质损伤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使其通透性升高,导致血浆液体甚至蛋白质渗出到肺泡间隔和肺泡内。

2.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左心功能不全,二尖瓣口狭窄可引起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若伴有淋巴回流障碍,或生成的水肿液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限度时,易发生肺水肿。

(六)脑水肿

脑组织内液体量增多而致脑容量增大,称为脑水肿。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扰乱脑的血液循环和脑脊液循环,从而影响脑细胞的功能并产生一系列的症状。通常把脑水肿分为血管性脑水肿、脑积水和细胞毒性脑水肿三种。

1.血管性脑水肿 当发生脑炎、脑外伤、出血、栓塞、梗死时,导致脑毛细血管壁损伤,通透性增强,大量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入脑组织间隙,使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外间隙扩大。

2.脑积水 脑积水是脑室内液体增多,即颅腔内脑脊液量的异常增多。正常时,脑脊液的产生、流通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可因脑脊液产生过多(脉络丛分泌过多)、流通途径阻塞(脑室内或第四脑室出口处受到梗阻)或吸收过少(如硬脑膜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影响吸收)而发生脑积水。脑积水时,脑脊液也可经脑室壁溢入到附近的白质中引起间质性水肿。

3.细胞毒性脑水肿 细胞毒性脑水肿属于细胞水肿(神经细胞、胶质和血管内皮细胞等)。由于细胞水肿,故细胞外空间缩小。其发生机制如下:

(1)脑细胞缺氧可引起水肿:缺氧时能量供应不足,钠不能从细胞内泵出,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

(2)渗透压突然降低(水中毒)可引起水肿: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水分进入细胞,因而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但慢性渗透压下降时,一般不引起脑水肿(钾转移到细胞内)。

以上三种类型的脑水肿可以同时存在先后发生,如脑缺氧时可同时存在血管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

(七)淤血性水肿

此类水肿的发生与淤血范围相一致。主要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所引起。此外,淤血导致缺氧、代谢产物堆积、酸中毒,可进一步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和细胞间液渗透压升高,也促进水肿的发生。

(八)恶病质性水肿

恶病质性水肿见于慢性饥饿、慢性传染病、大量蠕虫寄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蛋白质消耗过多,血浆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发生水肿。有毒代谢产物蓄积,损伤毛细血管壁,在水肿发生上也起一定作用。

(九)炎性水肿

炎症过程中,由于淤血、淤滞、炎症介质、组织坏死崩解产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炎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局部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淋巴回流障碍而引起水肿,即为炎性水肿。